日记&张佩纶:“青牛角”的归隐

日记&张佩纶:“青牛角”的归隐
文章插图
日记&张佩纶:“青牛角”的归隐
文章插图
日记&张佩纶:“青牛角”的归隐
文章插图
张佩纶画像
编者按:
有人说,写日记的人,不一定特别有才,但一定非常有心。
自古至今,不同身份的日记写手,用心记录人生的轨迹,也在不经意间留下时代印痕。
横看成岭侧成峰,日记作为一种较为亲切、个性化的文献,通过阅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吾国吾民,增加对过往文化、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为推动日记的阅读、传播,让读者更有效地参与历史文化建设,滋养当下的社会生活,本报自本期开设“日记寻珍”专栏,敬请读者关注并提供新闻线索。
□ 本报采访人员 卢昱
作为李鸿章的乘龙快婿、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这位晚清政坛的“流星”,试图以大胆搏击而刷新吏治、振作洋务,反而酿成由辉煌到悲凉的仕途悲剧。
在张佩纶的日记中,除记录日常的衣食住行或生活琐事外,也常常记录他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通读日记,其中虽有多处断层,但依旧是了解晚清政治、文化等极重要的历史资料。
“青牛角”柔肠百转
张佩纶一生坚持写日记。目前出版的日记,零零散散,近57万字。时间跨度为清光绪四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78年—1895年),由“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门日记”“兰骈馆日记”六部分内容组成。
张佩纶,字幼樵,又字篑斋,直隶(现河北)丰润人。考究起来,张佩纶算半个山东人。他的祖籍在今滨州无棣县张家码头村。明永乐二年,张家码头始祖张敬率长子张有全、次子张有才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海丰县。《无棣县志》记载:“张家码头,明永乐二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南临马颊河,经常有船只在此停泊,以特征冠以姓氏取村名。”明末,张家码头张臣儒移居丰润大齐坨,耕读传家,科举兴族。
张佩纶自幼在江浙一带生活,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时年24岁,其后历任编修、侍讲、庶吉士等。
彼时,张佩纶生活在“京官社区”里,有着志趣相投的朋友圈和政治圈。他在京居于南横街,与“尸谏”而名动天下的御史吴可读为邻,并与南横街的翰林御史陈启泰、孔宪榖、邓承修、陈宝琛五人,“参劾内外官,声名赫赫”,时人称之为“五把刀”;此五人,加上张之洞、周德润、何金寿、黄体芳等五人,人称“十友”,时人称之为“南横党”。
这些直言敢谏的翰林讲官,取法儒家传统,以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出名,彼此“连同一气,封事交上,奏弹国家大政,立国本末”,被京师人称为“清流党”。时人以“清流”谐音“青牛”来比喻这个群体,并据成员的行事风格赋予“绰号”,如呼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之洞、张佩纶为“青牛角,专以触人”,陈宝琛为“青牛尾”,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
查阅张佩纶的奏折,可知其“青牛角”之名诚不虚传。他奏请屯田新疆、巩固边防,请朝廷广开言路、禁止内监演戏,上疏议边防事、选拔人才、修德持静、安定民心、大臣子弟不宜破格保荐等等。
张佩纶“触人”更是仗义执言。在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他弹劾的三品以上官员有二十多人,如工部尚书贺寿慈、户部尚书董恂、四川总督丁宝桢、帝师翁同龢、陕西巡抚谭钟麟、驻英大使郭嵩焘、军机大臣王文韶、吏部侍郎邵亨豫、贵州巡抚林肇元以及宫内太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