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相隔七年,苏轼与弟弟共度中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词也是诗

古代的诗文,歌颂的爱情的不知凡几,从《诗经》第一首《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文人墨客对这份美好的追求至今不歇;“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故友情谊,同样是诗人吟咏的主题,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与君世世为兄弟”的亲情。


千古名篇#相隔七年,苏轼与弟弟共度中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词也是诗
文章插图

苏轼与苏辙可谓是一对模范兄弟,他们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习读四书五经,优秀的天赋使得他们共同成为名动一时的才子,年轻同中进士,身后同列“唐宋八大家”,成为文坛佳话。
他们重情重义、不贪恋名利,哥哥苏轼性格直率、嫉恶如仇,总是得罪权贵,弟弟苏辙则四处奔走,为兄长弥补局面,当初乌台诗案,苏辙冒死向宋神宗求情,愿贬为庶民,换兄长出狱,而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写下两首七律,满是对弟弟苏辙的不舍,实在令人动容。


千古名篇#相隔七年,苏轼与弟弟共度中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词也是诗
文章插图

苏轼苏辙虽同朝为官,但总是天南地北,相隔两端,交通的不便,通讯的不发达,依旧不能淡漠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二人频传书信,互相诗文唱和,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为官,此时他与弟弟已经七年未见,这一年的中秋节,思念尤甚,千古名作《水调歌头》由此诞生。
1077年的春天,苏轼官职因调动赶赴京师,苏辙听闻消息后,往迎兄长,二人准备一同到京城,于陈桥驿朝廷任命苏轼为徐州知州,两兄弟便一起去往徐州。在徐州,苏辙住了小半年,与兄长苏轼度过了一个圆满的中秋节,苏轼因此十分欢畅,又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千古名篇#相隔七年,苏轼与弟弟共度中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词也是诗】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千古名篇#相隔七年,苏轼与弟弟共度中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词也是诗
文章插图

这个词牌本命《渭城曲》,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玉》,更名《阳关曲》。”所以它既是一首小令,也是一首古绝,既是词也是诗,后世在选录品读这篇作品时,都是以词来赏析,所以本文也以词来看。
首句从“暮云”到“溢清寒”,很明显是一个时间过程,从傍晚云散到夜晚月亮升起,为何苏轼如此关注这幅景象呢?因为今天是他和弟弟苏辙七年来第一次共度佳节,因此他对晚上是否有月非常关注,一个“收尽”,便能读出苏轼心中那种隐隐的忐忑。
第二句的意境非常空幽,上一句一个“溢”字,便制造了一种月光弥漫的氛围,所以这种意境的凸显,与首句不无关系。“无声”又体现了一种静谧,月亮在缓缓的流转,兄弟家人饮酒赏月,可谓岁月静好,“玉盘”又再次突出月的皎洁。


千古名篇#相隔七年,苏轼与弟弟共度中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词也是诗
文章插图

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苏轼来说,这个中秋节是圆满的,但是越美好的事物,人们往往越害怕失去,对于苏轼这对兄弟来说,可谓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次中秋过后,苏辙便要离开徐州了,因此苏轼心中感到非常不舍。
最后两句,便体现了他的这种心情,“此生”是好的,因为能与苏辙同为兄弟;“此夜”同样是好的,因为能与苏辙共同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的中秋节。然而,好虽好,但是不长久啊,如此明月,明年会在何处看见,而届时身边是否能够有家人陪伴呢?


千古名篇#相隔七年,苏轼与弟弟共度中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词也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