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庄亦柳名、人亦柳姓,这个滨河村落藏着中国柳编之都成长密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邱明 通讯员 陈秀焘 马秀山
杞柳,一种柳属灌木,多用于柳编。甲骨文中的“杞”字,上部由“木”字组成,下部是有捆绑之意的“己”字。是否可以猜测,在久远的古汉字演变中,人们或许已经使用杞柳制作柳制品了呢。
临沭县!庄亦柳名、人亦柳姓,这个滨河村落藏着中国柳编之都成长密码
文章插图
相比从文字中探寻杞柳与柳编起源,作为“中国柳编之都”的临沂市临沭县,其成长密码更为直接——柳庄,一个沭河东岸的村落。
临沭县!庄亦柳名、人亦柳姓,这个滨河村落藏着中国柳编之都成长密码
文章插图
村名源自于柳
柳编技艺传承自唐朝初期
沿着临沭县城西青石北路北行约9公里,一个岔路口路西侧,整块红石刻就的村碑上“柳庄”两字端庄秀丽。村碑背面,记载了村名的由来:唐朝初期建村时,因村西有座柳毅庙,柳姓迁此以编制柳制品为生,庄亦柳名,人亦柳姓,故名柳庄。
百度百科记载,杞柳喜沙壤土、河滩地以及近水的沟渠边坡种植。濒临沭河的柳庄,满足杞柳生长全部所需。发端自山东腹地的沭河,在这里几经易道,冲积出富含河沙的沃土平原。再加上水网河叉纵横,灌溉便利,这里几乎是为杞柳准备的天然生长地。“编筐编篓,柳毅传,拿到街上就卖钱。”这句世代相传的顺口溜,是柳庄人因柳立村、因柳兴村的历史简述。
临沭县!庄亦柳名、人亦柳姓,这个滨河村落藏着中国柳编之都成长密码
文章插图
尽管极少有实物流传,现今人们依据柳编源自生活实用器以及代代相传的编制技艺推测,柳庄建村时的村民,大多是用杞柳编制斗、升、箢子、簸箕等农具。其中箢子是一种尺寸大于提篮又功能近似的多用器物,既可以盛放粮食又能装食品、衣物,而且便于携行,以至于现今在临沭县农村仍可以见到一些老年人,胳膊上挎着箢子外出赶集或走亲串友。
而在北方农村长大的70后、80后等几代人,大多对一种形似浴缸称作“长筐”或“驮筐”的柳编制品记忆犹新。那是用在手推车或自行车上的容器,家中孩子蹒跚学步时,大人下地干活,为了不让孩子乱跑,常常把他们放进手一侧长筐,另一侧放着铁锹、锄头等家什。即使是在家看孩子,忙起家务事的父母,也经常把孩子放进长筐。
偶尔客串摇篮的长筐,除了让柳庄以及其他掌握柳编技艺的人们多了一份收入,还维系着不少家庭的生计。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一辆自行车加上长筐,能贩卖西红柿、也能驮运煤球,人们起早贪黑,从田间奔向城区,再从城区回到乡村,往来间支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流金淌银
巧手编出富裕生活
如果要给临沭县的柳编产业发展画一条分界线,那么1973年一定是笔触最重之一。这一年,柳编产品纳入国家出口计划,临沭柳编迈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得益于柳编产品走出国门带回外汇,临沭县一批有意或无意进入柳编产业链条的从业者,找到了致富良机。
【 临沭县!庄亦柳名、人亦柳姓,这个滨河村落藏着中国柳编之都成长密码】柳庄村往北3公里,是同样有杞柳种植、柳编加工传统的后齐庄村。出生于1955年的邱炳胜,退伍后回村搞起了柳编代加工,从有外贸订单的公司拿到货样和批次,再委托给居家编柳的农户加工。到1994年,邱炳胜用积攒的近百万元资金,在村里购置土地成立工艺品厂,从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放货”的“中间商”发展为柳编企业主。
临沭县!庄亦柳名、人亦柳姓,这个滨河村落藏着中国柳编之都成长密码
文章插图
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民营企业可以申请企业自营出口权。邱炳胜也借势获批成为当地首批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并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获得大量外贸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