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1. “尊刘抑曹”的历史由来其实,《三国演义》真正的学名叫做《三国志演义》,顾名思义,这小说就是对史书《三国志》的文学化演说加改写。作者陈寿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我们知道,历史一般都是胜利者撰写前朝历史,历史的逻辑就是成王败寇,别说尊刘抑曹了,在正统史家的眼里,蜀汉不过是那大西南边角上的蛮夷之地,顶多就是个打酱油的,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正统?所以,在《三国志》里,没有尊刘抑曹这回事儿!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写了部史书,叫《通鉴纲目》,公然改《资治通鉴》的魏国纪年为蜀汉纪年,明确以蜀汉为尊。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朱熹是复兴儒家的大学者,以倡导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己任,在他的理念当中,道德传统比成败重要。所以,曹操这种不择手段、违反仁爱礼义的奸雄,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唯有刘备仁德大义的人,才是朱熹认为后人应该记得,值得历史记上一笔的人物。又因为一个不可克服的物理条件,朱熹成了这场正宗之争的胜出者。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著作为考试大纲,他的史观就这么一代代传遍中华大地,时日一久,蜀汉的地位就越来越高。再加上,民间传说野史杂记一边倒地倾向刘备,罗贯中在采集三国故事素材的时候,不可能不受这些史料影响,最终,他在书中选择“尊刘抑曹”,也在情理之中。2. “尊刘抑曹”背后的核心价值导向《三国演义》一书之所以要“尊刘贬曹”,除了是综合各家意见的结果,还因为他考量了曹操和刘备的行事与为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内消灭割据势力、对外降服乌桓匈奴的一代枭雄,不但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更是修水利、兴屯田,大幅度提升了中原大地的经济发展。为西晋能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天下面打下的坚实基础。再说曹操个人的软实力。不仅精通兵法、尊贤惜才,而且文采斐然,《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曹操虽然文韬武略、文治武功,但他的道德缺陷、人品问题,也是实实在在格外突出。举一例,来自三国志中。汉献帝有位伏皇后,因为对曹操跋扈专权心怀不满,就写了封信跟自己老爸吐槽,说这曹操多么过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我们夫妻俩都恨死他了。结果呢?这封信竟然被曹操发现,宫廷内外立刻刮起一场腥风血雨。堂堂一国皇后、当朝国母,连同整个伏氏家族,以及伏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被曹操悉数斩杀,就一封私人家书,竟牵连致死数百人。曹操生性多疑,残暴无道,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这些都是尊刘抑曹的现实根据。我们再来看真实的历史记载《三国志》里怎么写的刘备。《三国志》评价刘备,说他知人待士,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意思是他很有点像汉高祖刘邦。举个例子,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欲取荆州,这荆州之主刘表,好巧不巧在这档口病逝了,其子刘琮不争气,就想向曹操投降。当时,刘备的兵马正驻扎在樊城这地方,听闻曹军将至,便率众撤离,路经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攻打刘琮,拿下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按说吧,这是天赐的良机,可刘备做了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