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二 )

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没有。为了顾及着和刘表的那点同宗之情,顾及着刘表在世时,待他不薄的一点恩情。哪怕刘表生前曾有意把荆州托付给他,哪怕这时候的刘皇叔已人到中年却寸土未有,他都没有趁人之危。他不知道荆州的重要性吗?他不想拥有地盘建功立业吗?统统都不是,他其实想,可是对他来说,同宗血脉、旧人恩情,是原则底线,不得践踏。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原则大于一切的人。就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乱世中吸粉无数。他还让荆州百姓看到了什么叫仁义,什么叫道德,他们拥戴刘备,信任刘备,哪怕背井离乡、哪怕拖家带口,都跟定了他。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于是,刘皇叔就带着他那仅剩的一点兵力,带着这十余万老百姓,撤退江陵。可这人一多,那就走得慢呀!有部下就劝刘备保江陵才是紧要任务,应撇下他们成大事。可刘备还是不忍心。所以,回过头来看,为什么罗贯中要选择尊刘抑曹?那是因为,曹操的所作所为代表着一种当权者的傲慢和残暴,而刘备的行事风格却体现了万千百姓永远向往的仁政理想。一句话,罗贯中选择尊刘,尊的并非是他的皇室正统,而是他身上那股悲天悯人的恻隐之心,是他对百姓的那一份不忍和恩慈。3.巨大文化魅力:“努尔哈赤们”的兵书《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明朝建立后,罗贯中也就把这书写完了,可以这么说,《三国演义》和大明朝是同龄人,生命起点一样,但是,直到大明朝跌跌撞撞走了276个年头,最后灭亡,三国演义还活得一派容光焕发,活了个永垂不朽。所以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千秋万代的宏图霸业,能够永垂不朽的只有思想与文化。一个大明王朝,能比得过一部三国演义?我看不见得。您知道朱元璋的大明怎么完蛋的?这里面啊,可能还有《三国演义》一点事儿,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大明可能不会完蛋得那么彻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干翻明朝的八旗子弟们,就是一个个拿着《三国演义》当兵书用的。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话说明朝末年,大明最大的敌人,是山海关外的女真人。这会儿他们已经叫作满清了。当时的满清,部落气息还很浓,和大明朝比,社会制度十分落后,甚至可以说,还算不算完整。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制度不行,满清过去是游牧渔猎为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军事培养体系。所以只能向汉人学习。看来看去,努尔哈赤他们,既没选择庞涓孙膑诸葛亮,也没选孙武韩信岳武穆,最后,一眼看中了罗贯中,一个闹革命闹失败了的书生。不怪别的,只怪罗贯中的书是当时第一网红书,从关内火到了关外,可能孙子兵法输给三国演义,主要是没它好看。于是,努尔哈赤等领导人,人手一部《三国演义》,就当兵书使,当成军事教科书,专门学习带兵打仗,专门打明朝。朱熹&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文章插图
后来,有一个叫王嵩儒的人,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了一本叫《掌故零拾》的书。其中一个故事,就说到了《三国演义》被当成兵书的事儿:“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学来学去,努尔哈赤的军官们,发现了一个最厉害的人,那就是关二爷关羽。崇拜关羽崇拜到什么程度呢?崇拜到要给他追授官职,要给他编造各种传说,甚至最后干脆要给他建个庙,给他供起来。这事儿对于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来说,就更加荒唐了。他一个山西人,在家里写书写得好好的,怎么就突然火到东北去了呢?而且当时的东北还是敌国,而且还被当时东北的一把手钦点成了敌军总指挥,而且敌国全国上下,还看自己写的书看得和真的似的,从里面学带兵打仗,打得还是自己家。满清全军上下还真跟着罗贯中,从《三国演义》里把带兵打仗这点事儿学会了,而且学以致用,真的打赢了,没用几代人,就一举消灭了明朝。编辑|凉山排版|凉山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