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华夏与蛮夷,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要先入为主了( 二 )


合在一起共十三姓,即:己、董、彭、秃、妘、斟、曹、芈、妫、姒、狸、子、嬴。
这个结论同《国语·重耳婚媾怀嬴》中关于黄帝的论述吻合了一半,即。

“己姓”加“
而《国语·重耳婚媾怀嬴》中同样记载的黄帝后裔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这里面的很多“姓”,如酉、荀、僖、依等并不是真正的古姓,也不符合古姓规则,先秦时人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所以大概率是汉儒的伪作。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同黄帝关系密切的“十三姓”在周代的主要分布。
在春秋时期,己姓莒国、妘姓偪阳、曹姓邾国、姒姓杞国、嬴姓徐国等全部被划分为东夷族群。狸姓房国、芈姓楚国,嬴姓秦国也是被当作半蛮夷看待。仅有子姓宋国、妫姓陈国被诸夏另眼相看,但其势力所在仍属于东夷。也就是说,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即便是黄帝后裔也大都被边缘化了。
而战国时期相当于黄帝后裔的复兴,楚国(芈姓)北上、秦国(嬴姓)东进、田氏(妫姓)代齐、赵国(嬴姓)崛起,这也是黄帝热在战国时期兴起的根本原因。
太皞与黄帝
前面讲了“龙”与“太皞”的关系,这似乎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相符,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龙”应该同“黄帝”是捆绑的,毕竟《史记》里讲了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而且黄帝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部下叫“应龙”。
可是《左传》也讲得也很明白,黄帝的“图腾”的确不是“龙”,而是“云”。

即:太皞对应龙,黄帝对应云。而结合当下的考古结论来看,“龙”与“云”同在考古学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山文化。
【 蛮夷!华夏与蛮夷,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要先入为主了】蛮夷!华夏与蛮夷,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要先入为主了
文章插图

蛮夷!华夏与蛮夷,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要先入为主了
文章插图

最不可思议的是,《山海经》同样记载了大皞与黄帝的同源关系。

这个“
蛮夷!华夏与蛮夷,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要先入为主了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太皞的龙和黄帝的云其实是有共同源头的,那么,晚于太皞的黄帝一族中出现龙元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把时间上溯到五千年前,太皞一族分布于古淮水流域,而稍晚的黄帝一族却远在涿鹿,如果按周代的四夷来划分,前者显然属于淮夷,而后者却属于北狄了,相距甚远。
蛮夷!华夏与蛮夷,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要先入为主了
文章插图

关键是,黄帝的传说主要发生在西北一带,按《山海经》和《史记》的记载,黄帝一族存在一个从东北向西北迁徙的过程,崛起于涿鹿,成就于黄土高原,葬于桥山(衣冠冢)。
那么,比对太皞与黄帝可知,距今5000年左右的时候,同源的太皞和黄帝就已经分别分布于东部和西部了,并同当地的原有族群发生交流和融合,显然,所谓的上古时期的东夷族群和华夏族群之分是不成立的,无论是哪个大的区域,都处于一种多族群和多文化类型的交流与对立状态,而苗蛮族群同样是交融与对立的结果,这个交融至少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普遍了。
关键是,“华”和“夏”也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族群。
“华”即“花”,可上溯到距今7000年前出现的仰韶文化,起源于渭水流域一支存在花崇拜的游耕族群。
蛮夷!华夏与蛮夷,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要先入为主了
文章插图

而“夏”要晚得多,是颛顼一族迁往晋南之后的结果,对应距今4500年左右崛起的龙山文化中期,始于陶寺类型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