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条$临海这一家子都是“追风筝的人”,他们的手艺已传承百年



竹条$临海这一家子都是“追风筝的人”,他们的手艺已传承百年
文章插图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笔下描绘的民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可见人们对风筝的喜爱是由来已久的。据相关资料显示,风筝距今长达2400多年历史,是人类发明的最早“飞行器”。古时在南方风筝被称“鹞”,在北方称“鸢”,后来古人又在纸鸢(鹞)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时光流转,岁月沉淀,风筝始终是一些人心中的情怀。虽然当下忙碌的工作似乎被人们按下了加速键,让生活少了几分悠游自在的乐趣,但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府城蔡氏纸鹞”第四代传人蔡阳松的工作室里,却总能从五颜六色的纸鸢中感受到难能可贵的悠闲意趣。

竹条$临海这一家子都是“追风筝的人”,他们的手艺已传承百年
文章插图
守望府城传统风筝

板式风筝、串式风筝、软翅风筝……近日,阿布走进蔡阳松的工作室,只见各式各样的风筝占满工作间,争妍斗艳。桌边,蔡阳松正在专心制作一架风筝,他熟练地用手操纵着竹条,竹条在酒精灯的烘烤下变换成各种曲线形状,最终成为他理想中的风筝骨架。

竹条$临海这一家子都是“追风筝的人”,他们的手艺已传承百年
文章插图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我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3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其实纸鹞与风筝是有区别的,据古书记载,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不过,现代人将它们统称为风筝。”蔡阳松对风筝的发展如数家珍。

2013年,府城蔡氏纸鹞列入我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年19岁的蔡阳松是府城蔡氏纸鹞第四代传承人。

竹条$临海这一家子都是“追风筝的人”,他们的手艺已传承百年
文章插图

【 竹条$临海这一家子都是“追风筝的人”,他们的手艺已传承百年】
小编了解到,蔡氏纸鹞工艺为台州府城崔王庙街(现米筛巷)14号蔡家的家传手艺,其家族制作纸鹞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年间的蔡炳端为目前已知的第一代台州府城传统工艺纸鹞创始人。“就是因为风筝世家的缘故,从小看着祖辈、父辈做风筝,所以自己也非常喜欢风筝。”蔡阳松深情地说道。

4岁就跟着爷爷放风筝, 7岁制作第一只风筝……回忆起第一次做风筝, 蔡阳松说他起初觉得做一个小风筝没什么了不起,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风筝挺漂亮,可就是飞不起来。后来经过父亲的指导,才知道做风筝其实还有很多道理。”风筝需要左右对称,所以一根竹条往往要从中间划开一分为二,稍微偏了一点儿,便不能平稳放飞。蔡阳松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做成的第一只风筝,“那是一个板式风筝,片边缘都有骨架支撑,为了提高飞升性能,还加了平衡穗。”风筝的尾巴是平衡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

竹条$临海这一家子都是“追风筝的人”,他们的手艺已传承百年
文章插图


为了让风筝飞得更高,儿时的蔡阳松常常会爬上屋顶,因为要让风筝飞得远,既要看风筝线够不够长和结实,还要学会看风使舵、收放自如的操作,这是少年蔡阳松最开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