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尼山观察|两天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在尼山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 二 )


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对话和世界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夏威夷大学教授,山东省儒学大家安乐哲从“输赢”与“共赢”讲起。
安乐哲说,西方的特点是讲“原则”,讲justice(正义),讲个人主义;而他看到的中国的最大特点是讲“家”。为了解释中国的“家”的理念,生长于西方社会的安乐哲给出了他作为外国人的独特视角:“我们不是‘国’,是‘国家’;我们不是‘everybody’(每个人),我们是‘大家’;我们不是‘人’,是‘人家’。在我上课的时候,我不是‘老师’,是‘师傅’。”
对于现在流行的“个人主义”,安乐哲认为,应该从“个人主义”宣称都要为了自己,不是输家就是赢家的输赢模式,转变到共赢的模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概念,就是一种共赢的模式。“我觉得要做到共赢,我们就要从个人主义回到家庭的理念中。”
中西文化中的“求同存异”与讲好中国故事
本届尼山论坛上,如何在世界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
对话$尼山观察|两天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在尼山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
文章插图
本届尼山论坛上,举办了以“文明交流互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使命”为主题的高端访谈
【 对话$尼山观察|两天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在尼山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在以“文明交流互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使命”为主题的高端访谈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中的“好”,不是形容词,是一个副词,就是怎么才能讲好。
如何解决中西交流中的不平衡?中国思想如何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杨慧林认为,其实在西方概念系统里原本就有很多中国思想的痕迹。在交流时,光说中国自己的价值理想还不够,还要提醒对话的对象,找出彼此之间的共同点。
对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上的共同点,杨慧林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中,很多人都把“恕”理解为宽容、宽恕,而一位西方学者在翻译时,将“恕”翻译成为“reciprocity”(互惠),非常有韵味。前几年,欧盟理事会首任主席范龙佩在一次会议上说,欧盟战略合作伙伴中最关键的概念是reciprocity。“我相信范龙佩在讲这个话的时候,知道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但其实这也与《论语》有关。”
对于中国如何在世界文明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安乐哲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中国迅速强大起来,给了外国一个理由来了解中国,可是目前看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所以现在的一个使命就是要让外国了解中国。“这个中国不是一个包饺子的中国,而是要了解中国的思维方法和文化传统。”但传播中国声音也不能一蹴而就。安乐哲认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办的孔子学院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仍要慢慢来,不要着急。他也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好好学习本国文化,把中国文化带向世界。
与会学者共识:全人类有着共同的追求、价值、命运
短短两天时间,在孔子的诞生地,一场涵盖古今中外的思想盛宴碰撞出无数火花,在一次次的交流对话中,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会学者达成了共识。
关于全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此洲彼洲,殊途同归。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族群,虽有肤色、语言的差异,但更有着共通的人性、共同的追求。我们都渴望丰裕富足的物质条件,需要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欣赏优美崇高的精神文化,歌颂善良无私的人格光辉。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谱写了人类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创造了花团锦簇的多元文明。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往今来全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全人类血脉相连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