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 二 )


去图书馆借古籍书刊时,蔡伟也经常遭到工作人员的嘲笑:你又看不懂!
蔡伟不在乎这些,一有时间,就自己琢磨学问:
他经常给著名学者们写信请教和提建议,包括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等;
条件允许后,他也给自己注册了国学网账号,经常发表文章;
他更是在几所知名高校主办的学术网站上,大胆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
1997年,裘锡圭教授发表了一篇《<神乌赋>初探》,他表示自己对其中的“佐子”尚存不解,不明其意。
蔡伟看到后,立马写信回复到:“佐子”疑读为“嗟子”,“嗟”是叹词。不久后,裘锡圭教授在报刊上公开表达对蔡伟的认同。
三轮车夫#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
文章插图
【 三轮车夫#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随后,裘锡圭教授认真研究了蔡伟的文章,并称赞道:“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
凭借着言之有物的硬核观点,蔡伟很快就在网络上和学术圈,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名气渐渐打开。
但理想的灿烂阳光,依旧照不进晦暗的现实。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生活依旧穷困,难以为继。
三轮车夫#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
文章插图
生活突遭变故,看似无望又遇转折
转眼到了2007年,蔡伟和国学大师们深交了10年。可突然间,蔡伟失踪了,各大网站都没了蔡伟的足迹,裘锡圭教授们也无法联系到蔡伟。
正当教授们为他牵肠挂肚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董珊教授收到了蔡伟的信件。他这才知道,原来蔡伟妻子病倒了。
就在蔡伟边摆摊边看书的这些年,是这个伟大的女人身兼数份工作养家:送报纸、送牛奶、在超市理货......
为了还债,蔡伟必须打起精神赚钱。
可摆地摊的收入太微薄,蔡伟只得去蹬三轮车,他每天跑十多趟送货,一天下来能挣三四十元钱。
身体的苦痛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蔡伟没有时间研读学问了。
内心愁苦之时,他忍不住向董珊教授倾诉现状,但在信中,他丝毫没有想过向对方求助。
董珊教授看着手中的信,心头仿佛被压了千斤重的石头。之后,他便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求助。
刚好此时,复旦大学要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刘钊教授便临时邀请蔡伟加入。
三轮车夫#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
文章插图
这项工作并非单纯著书那样简单,而是要根据前人观点去修正、完善。而且,古文字不仅难以辨认,绝大多数还特别模糊,平均一列文字有30个,要重新解释的就有15个。
蔡伟入局后,很珍惜这次机会,总是仔细翻阅一张张竹简和照片,再一一写下注释,即使每天只能完成一张竹简。
蔡伟这次一出手,他的专业能力也使得各位教授刮目相看。
琉璃易碎、好梦易醒,再漫长的工作也有尽头。一年后,蔡伟短暂的古汉语体验期也结束了。
未来该何去何从?
继续回去蹬三轮车?如果没有经历过做学问的快乐,好像一辈子蹬三轮车也无妨,可体验过后又回到社会底层,到底有些不甘心。
那继续做学问?去哪里做?好机会也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三轮车夫#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大学研究生,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
文章插图
三轮车夫艰辛读博,毕业又陷入困境
蔡伟一筹莫展时,裘锡圭教授也在悄悄谋划着一件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