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 。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 , 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明代宣德——成化时期青花婴戏纹研究
(以御窑遗址出土遗物为中心)
婴戏纹是指以孩童嬉戏为题材的装饰纹样,通过喜人形象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多子多福的祈愿 。该类纹饰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巩县窑瓷器上 , 宋代定州、耀州等地窑场大量烧制该类纹饰的器物 。饶州(景德镇)在宋代亦大量制作刻划婴戏纹样的“娃娃碗”,工匠成熟运用“半刀泥”技法刻划出深浅不一的线条,利用影青釉烧成时易流淌的特性,使得图案富有层次感 , 刻画的婴戏人物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明初官窑青花婴戏纹器物较少,传世品仅见香港天明楼藏永乐青花十六子婴戏碗和台北故宫藏宣德青花十六子婴戏碗,其时婴戏纹样故事图案化特征明显,至成化、嘉靖时期婴戏器物逐渐增多 , 并且婴戏纹样在传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变化 。
由于宣德—成化时期官窑婴戏纹器物较少,以往学者研究对象多为铜镜、绘画、丝织品、民窑制品以及成化之后的官窑瓷器等 。如曹淦源《“婴戏图”试论》提出:婴戏图具有托付性、隐秘性、娱乐性等三方面的内涵1 。扬之水《从孩儿诗到百子图》总结:明清婴戏图逐渐向吉祥题材转化,前朝图样至此多成为固定的程式,并且多以谐音为之添加吉祥的寓意2 。曹建文《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一个民间艺术范例》认为:明代中期到晚期婴戏纹从具象到抽象 , 有经济、民间青花绘画技艺娴熟、广大民众能够接受、晚明生活审美风尚四个方面的原因3 。2014年珠山北麓考古发掘,在空白期地层出土了大量青花婴戏纹器物,为我们研究宣德——成化时期婴戏纹饰的演变,提供了翔实可考的实物依据 。
一、珠山北麓出土青花婴戏纹器物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一 2014年考古发掘区域(红色部分)
2014年,御窑遗址重建北麓窑炉保护房 ,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做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本次施工区域位于2002-2004年珠山联合考古发掘Ⅰ区和Ⅳ区范围内 , 是一段东西方向的陡壁(图一) 。施工方把陡壁由北向南推进了10.5米 。考古人员随着工程进度由北向南清理 , 在此揭露了包括现代表土、民国、清代、明代等八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4 。在第⑧层出土大量青花婴戏纹器物残片,经分类拼合,修复器物如下:
1、碗
A、莲子碗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二 青花二十子婴戏纹莲子碗
①青花二十子婴戏纹莲子碗(图二):口径22.5厘米,底径7.6厘米,高11.8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三 青花十六子婴戏纹莲子碗
②青花十六子婴戏纹莲子碗(图三):口径21.3厘米,底径7.6厘米,高10.4厘米 。
B、侈口碗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四 青花六子婴戏纹侈口小碗
①青花六子婴戏纹侈口小碗(图四):口径10.1厘米,底径4.2厘米,高5.1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五 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碗
②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碗(图五):口径17.4厘米,底径7.2厘米,高7.5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六 青花二十四子婴戏纹侈口碗
③青花二十四子婴戏纹侈口碗(图六):口径18.5厘米,底径7.7厘米,高8.2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七 青花二十四子婴戏纹侈口大碗
④青花二十四子婴戏纹侈口大碗(图七):口径21厘米 , 底径8.7厘米 , 高8.9厘米 。
C、直口碗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八 青花十四子婴戏纹直口碗
青花十四子婴戏纹直口碗(图八):口径13.3厘米,底径7.5厘米,高7.4厘米 。
D、金钟碗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九 青花十六子婴戏纹金钟
青花十六子婴戏纹金钟碗(图九):口径15厘米,底径7.5厘米,高10.7厘米 。
2、靶盏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 青花十六子婴戏纹靶盏
青花十六子婴戏纹靶盏(图十):口径15.5厘米,底径4.5厘米,高9.8厘米 。
3、盘
A、侈口盘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一 青花十子婴戏纹侈口盘
①青花十子婴戏纹侈口盘(图十一):口径15.5厘米 , 底径9厘米 , 高3.6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二 青花十二子婴戏纹侈口盘
②青花十二子婴戏纹侈口盘(图十二):口径17.5厘米 , 底径10.4厘米 , 高4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三 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盘
③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盘(图十三):口径20.5厘米 , 底径12.6厘米,高4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四 青花十子婴戏纹窝盘
B、窝盘
青花十子婴戏纹窝盘(图十四):口径18.1厘米,底径11.5厘米,高3.9厘米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五 青花婴戏纹
侈口盘盘心(局部)
图十六 莲荷图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以上青花婴戏纹器物除两件莲子碗之外,器物内壁底心均有一朵双层八出轮花装饰(图十五),该图案非常特殊,似乎与婴戏纹形成一种固定组合 , 未见用于同期其它器物之上 。我们通过局部纹饰比较辨识(图十六) , 发现轮花中心的球体是一个刚结果的莲蓬 , 其四周花瓣还未凋落,中心露出五个小莲子,根茎变形相连为缠枝,中心花瓣、八出花头均用较浓的钴料填绘,并且边缘留白处还用淡料渲染 , 立体感极强 。由于莲“连”谐音,该纹饰与外壁婴戏纹内外呼应,有 “连生贵子”的寓意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七 青花婴戏纹梨型壶残片
本次发掘出土的青花婴戏纹器物形制多样 , 除了各式碗、盘、靶盏,还有少量梨型壶残片出土(图十七) 。婴戏纹饰既有多人组合的传统图案,也有单人或两人玩耍的纹样,嬉戏孩童除少量系肚兜和穿交领右衽上衣之外,多数着深蓝色对襟上衣与淡蓝色长裤 。从孩童衣裤、纨扇、树干、花草、庭院小径以及内底轮花等纹饰显示 , 其时工匠已大量使用水料渲染纹饰,但由于渲染技术不够成熟,渲染部位常出现内凹的缺陷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二、婴戏纹饰分类
以上青花婴戏图案既有晚唐“百儿诗”描述的场景,也有佛教题材纹样,更多的是描绘孩童日常戏耍的画面,为更好辨识婴戏纹样,按纹饰与名称对应分类制表如下: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以上我们仅仅是对婴戏图案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辨识,甚至还有一些图案内容不知所指(表四) 。对于明代婴戏纹的研究 , 我们还需要结合文献记载,去真实还原明代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深入了解这些图案所要描绘的意境 , 以及婴戏纹饰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三、宣德——成化时期婴戏纹特征比较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十八 宣德青花婴戏纹蟋蟀罐
近年景德镇市公安局破获御窑盗挖案件,移交了一件宣德青花婴戏纹蟋蟀罐(图十八),该罐口径22.4厘米,底径21.8厘米 , 高13厘米 。与同时期类似青花纹饰比较得知,该罐亦为十六子构图,器壁主题图案有所谓的“传胪加冠”、“添丝放纸鸢”等孩童节令游戏 , 还有“聚沙为佛塔”、“抓鱼放生”佛教故事场景,因为残缺不齐,未见同期器物上固有的“文斗百草之戏”纹样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图十九 成化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碗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二十 成化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碗(内壁)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二一 成化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碗(底部)
1987年重建龙珠阁,在成化地层亦出土了一些青花婴戏纹器物,孩童嬉戏图案既有延续也有创新,并形成了该时期特有的风格 。如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碗(图十九) , 其形制大?。诰?7.2厘米,足径6.85厘米,高7.7厘米)、婴戏构图与空白期青花十六子婴戏纹侈口碗基本一致,但碗心变形莲瓣图案比例缩小、留白区域增多,花头采用平涂法渲染 , 纹饰层次单一,立体感不强(图二十),圈足内壁较直,底心双圈内用青料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图二一)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二二 成化青花婴戏纹宫碗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图二三 成化青花婴戏纹大碗
同年出土的青花婴戏纹宫碗和青花婴戏纹大碗(图二二、二三),纹饰中盆栽赏石、庭院小径等纹饰与成化十六子青花婴戏侈口碗特征一致,但养鱼石盆口径明显增大、描绘的嬉戏孩童皆胖圆脸、大脑门、眉眼距离拉宽,形体肥胖且显得更为幼?。绘蚁泛⑼拇┯荫沤涣焐弦? ,肚兜系带加宽,卷曲云纹、衣裤、树干、石栏等纹饰亦大量使用水料渲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花婴戏大碗骑竹马者后面紧跟着的是手持伞盖的伙伴,从荷叶转化为伞盖判断,宣德、空白期骑竹马和手持荷叶孩童的组合,所表达的应为“传胪加冠,马上做官”的故事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从以上御窑遗址出土宣德、成化婴戏纹器物以及2014年出土空白期青花婴戏纹遗物比较得知:宣德时青花婴戏纹器物纹饰绘画细腻、立体感强,嬉戏孩童长方形脸,体态匀称,面貌较为成熟,多穿对衿上衣、白描勾线长裤,或者仅系肚兜,且肚兜系带狭窄,青花图案已经开始追求渲染一色的效果,即我们常说的青花“混水”工艺特征 。
空白期时婴戏纹样剧增,在传统16子婴戏纹饰基础上,出现了6子、10子、12子、14子、20子、24子等多类人数组合 , 在传承前朝婴戏纹样的基础上,还真实还原了当时孩童日常游戏的不同形式 。这一时期婴戏纹中的纹饰细节开始简化,盆栽赏石、养鱼石盆、庭院小径等图案,均不如宣德器物那般细腻;卷云纹仅用一粗一细双线勾勒,外围不再用浓料涂绘;孩童相貌较为娇小 , 所穿衣裤均用水料渲染,并且同一色阶范围扩大 。
成化时婴戏纹样延续着简化趋势,在制作传统图案的同时,婴戏纹样还做了较大的改变 。嬉戏孩童身形丰腴,圆脸大额头,眉眼距离拉宽,相貌显得更为幼?。绘蚁泛⑼啻┙涣煊荫派弦?nbsp;, 肚兜系带增宽,纹饰中大量使用水料渲染技法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四、结语
1、空白期时变形莲瓣与婴戏纹内外组合,成为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吉祥图案 。
2、御器厂工匠在宣德时期,绘制青花图案时开启了追求渲染一色的效果;至空白期时开始大量使用青花“混水”工艺,青花器物同一色阶范围逐渐扩大,并且随着这一技法的出现,纹饰细节开始简化;到成化时青花混水工艺日趋成熟,不再出现水料渲染时带来的器壁凹陷现象 。
3、宣德、空白期、成化三朝婴戏纹饰经历了孩童年龄由大至小、体态由瘦至胖、上衣由对衿至交领右衽、裤子由白描至有色渲染、肚兜系带由细至宽的转变;赏石、石盆、庭院小径、缠枝莲等纹样也经历了由繁至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空白期婴戏纹人数组合极为丰富,孩童日常游戏纹样剧增,为我们研究明代儿童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图像资料 。
1. 曹淦源《“婴戏图”试论》,《景德镇陶瓷》1987年第4期,第34页 。
2.扬之水《从孩儿诗到百子图》,《文物》2003年第12期 , 第56页 。
3.曹建文《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一个民间艺术范例》——景德镇明代民间.青花婴戏纹演变过程的考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 期 , 第99页 。
4.邬书荣等《2014年珠山北麓的考古新发现》《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出版社2016年版,第385-386页 。
5.《梵网经》 , 第259页,中华书局,2013年 。
6. 《佛说业报差别经》,第14页 , 河北省佛教协会,2008年 。
7. 《妙法莲华经》,第72页,上海佛学书局 , 2013年版 。
8.宋 黄庭坚:《涪翁杂说》《古今说部丛书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页
9.杨镰编《全元诗》第十册,第92页,顾逢《观斗蟋蟀有感》,中华书局,2013年版 。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
御窑遗址出土成化青花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