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校长:在海外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悉尼#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校长:在海外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
文章插图

图为张晋在给学生们上中文课。
(受访者供图)
于海外侨胞而言,无论身在何处,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怀揣一份笃定的文化自信,心便与祖国不再遥远。
为此,许多侨胞投身华文教育事业,在世界各国开办中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身体力行地赓续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校长张晋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华文教育工作者。20多年来,她坚守在教学一线,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并见证一次次萌芽开花的美丽瞬间。
以下是她的自述。
用文化弥合隔阂
上世纪90年代初,我随留学澳大利亚的丈夫一起来到悉尼,落脚在北岸的曼利一带,经营一家商铺。
2000年,一件小事让我萌生了创办中文学校的想法。那年,5岁的儿子进入当地学校读书。一天,他突然跟我们说:“以后你们来接我,就躲在树后吧,不要让我的同学看到你们。因为我告诉他们,我的爸爸妈妈是英国人,来自伦敦。”我听了非常吃惊,询问之后得知,原来我们生活的地区,居民多是白人,很少见到华人身影,学校里只有几个亚裔学生,孩子多少会受到冷落。
我和身边的华人朋友交流后,得知这种现象很普遍。尽管我们在家都和孩子说中文,但孩子对华人身份的认同不是很强,与家长之间存在隔阂。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文化的隔阂。我决定,创办一所中文学校,并用中华文化引导中文教学,让更多“华二代”及西方人的孩子了解并喜爱中国。
为此,我将学校命名为“华夏文化学校”,让文化成为教学的一个主要抓手。我的母亲和公公都曾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他们非常支持我的想法,给予我很多帮助。
学校创办之初,只有我儿子及其他6名学生。我在当地社区中心租了一间教室,自己编写教材、准备教案、采购教具。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我的决心从未动摇。从一开始,我就将办学宗旨定为“以爱育爱”,希望能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培养孩子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我选择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用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学。
比如,到了中国农历新年,我让孩子们画灯笼。有的孩子把灯笼画成彩色的,我就在课堂上讲解,中国人过新年的吉祥颜色是金色、红色,所以要把灯笼画成红色。于是,孩子们对“红灯笼”这个词汇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更易记住。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第二年,我的学生就增加到20多个。
近距离感知中国
2008年,我的学校迎来跳跃式发展。这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风”席卷全球。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显著提升,学习中文成为一种新时尚,中文学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中澳两国政治、经贸等各领域的往来日益密切,许多政府官员、企业高管都主动学习中文,并以能用中文说“你好”为傲。
【 悉尼#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校长:在海外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更让我们“如虎添翼”的是来自国内侨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7年,国侨办的一个代表团来澳访问,听说我们此前办学基本靠“自力更生”,便主动提出可以给我们提供免费教材。不仅如此,国内侨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以“寻根之旅”为主题的夏令营和冬令营,邀请海外的“华二代”到中国各地寻根。我们这些海外中文学校的老师也多次受邀回国,饱览大好河山,亲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有机会聚在一起探讨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