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麦克尤恩的小说,越写越无聊|一周新书风向标( 二 )


有时会感觉现代小说无聊的一个原因在于题材过于枯燥 , 作家们关注的现实不过是年轻男女的情感纠葛或者琐碎的家庭关系 , 然而《细雨》这本小说似乎再次证明了 , 没有无聊的题材 , 只有无聊的写法 。
西班牙作家路易斯·兰德罗的《细雨》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说 , 支撑起其阅读趣味的 , 是不同人物的对白 。 小说的主人公奥罗拉是一个倾听者 , 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向她吐槽自己对其他人的看法 。 在叙事过程中 , 经常会出现奥罗拉在和A说话 , 然而突然下一句对白变成B的言语的画面 , 这些是需要读者耐心阅读 , 进行区分的地方 。 而正是这一点塑造了整本书迷人的叙事氛围 。 我们能够看到家庭成员的各种信息不对称 , 以及对其他人的各种态度 , 这些不可调和的家庭纷争在《细雨》中变成了交错组合的音符 , 它吸引着读者去进一步接触这个家庭的秘密 , 同时在貌似遥远的细雨中 , 又在这些琐事和更宽阔的空间和意识中逐渐消解 。
社科
意图|麦克尤恩的小说,越写越无聊|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图片

《安乐死现场》
作者:宫下洋一
译者:木兰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肖舒妍
“安乐死”这个词 , 大多数人都不陌生 , 但却少有人知道这真正意味着什么 。 想象中的安乐死 , 可能是把生命全权交给医生 , 由医生完成最后一剂致死的注射 , 但实际上 , 即便在公认对安乐死最为宽容的瑞士 , 也只有“协助自杀”属于合法 , 这意味着 , 医生只能提供药物、场地和注视 , 人们最终还是要亲自打开输液开关 , 结束自己的生命;想象中选择安乐死的人们 , 可能垂垂老矣、病入膏肓 , 已经经历过生命的一切美好所以可以看淡生死 , 但实际上 , 也有处于花季的年轻女孩 , 因为罹患无法治愈的复杂精神疾病 , 又难以忍受反复自杀未遂的痛苦 , 最终选择安乐死作为解脱;想象中临死之前的人们 , 会和家人做最后的道别 , 握紧他们温暖的双手 , 在亲密的陪伴之下安睡 , 但实际上 , 也有人选择毅然决然只身赴死 , 因为家人的不理解、不赞同 , 甚至无法通知他们自己死亡的消息……还有 , 报名成为安乐死协会会员的人 , 也许并不急着安乐死 , 或者最后真的安乐死 , 仅仅是知道可以安乐死这一事实 , 就可以让他们放下心来 , 最终没有使用安乐死而自然死亡的人也不少 。
在《安乐死现场》这本书中 , 日本采访人员宫下洋一因为自身对安乐死的困惑 , 历时两年 , 辗转六国 , 走进了数十个安乐死的现场 , 甚至亲眼目睹死亡——一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 , 包括死亡吗?安乐死是一种自私吗?一个人的生命仅仅属于他自己 , 还是共同属于所有爱他的人?如果活着只剩下痛苦 , 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其实直到最后 , 宫下洋一自己也没有得出答案 , 身为观念相对保守的日本人 , 他始终觉得 , 个人怀有对家庭、对社会的某种责任 , 死亡应该交给上天 , 可目睹选择安乐死的患者生前遭受的痛苦 , 他又无法指责他们没有勇气好好活下去 。
尽管没有得出答案 , 他却坚持把这一问题带到了读者面前 , 并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 这也许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
遗憾的是 , 受限于个人身份 , 宫下洋一在写作时不免怀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 同时 , 虽然作为采访人员他呈现了大量鲜活的个例、一手的资料 , 却因为他本人缺乏对生命、对死亡更深入的思考 , 而使问题停留在了浅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