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重庆这支女子考古队 遗迹群中写青春

_原题为
文物堆里寻感动 遗迹群中写青春
重庆这支女子考古队 , 成立9年完成3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任务
考古|重庆这支女子考古队 遗迹群中写青春
本文图片

燕妮在野外开展考古工作 。 (受访者供图)
9月26日早上8点39分 , 一位戴着眼镜、素面朝天的女士走进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的状元桥遗址 。 她叫燕妮 , 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长 。 9月24日 , 中宣部举行中外采访人员见面会 , 请文物博物馆领域党员代表围绕“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与中外采访人员见面交流 , 燕妮是5位代表之一 。
燕妮所在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成立于2012年 , 是中国西部第一支由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考古队伍 。 这群热爱考古事业的女性 , 在故纸堆里找寻感动 , 在遗迹群里书写青春 , 已完成3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任务 。 她们为何从全国文博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亮相采访人员会?9月26日 , 重庆日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刚从北京回渝的燕妮和她的同事们 。
“女汉子”做了9年队长
这是燕妮首次参加如此规格的采访人员会 。 亲朋、同事们都觉得她在镜头中答采访人员问时自信而从容 。 只有她自己知道 , “当时心都快跳出来了 。 ”
从事田野考古一线工作16年以来 , 这位80后重庆妹子接触最多的 , 是荒山野岭上茂密的植被、肆虐的蚊虫 , 还有那一座座看似普通 , 实则蕴藏无数历史信息的墓葬等古代遗存 。
2006年毕业后 , 她来到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 , 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 在繁忙的考古工地 , 她考古发掘时的干劲儿一点儿不输男性 , 因此总是被同事调侃为“女汉子” 。 谈起成立女子考古队的初衷 ,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 , 女性心思更为细腻 , 在发掘、研究时有着独特视角 。
2012年 , 专业技能过硬、性格爽朗、善于沟通的燕妮 , 被任命为队长 。 经过9年持之以恒的积淀 , 女子考古队成员已由5人发展至9人 , 高质量完成了3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任务 , 并参与了多项大遗址科技考古工作 。 涪陵渠溪口遗址等发掘项目现场、万州双河口水库等文物调查勘探项目、合川钓鱼城遗址等大遗址科技考古工作中 , 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
身怀绝技成为中坚力量
“厉害了 , 燕姐 。 ”9月24日 , 在状元桥遗址观看采访人员见面会直播时 , 女子考古队队员马晓娇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 马晓娇也是重庆人 , 2011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成为燕妮的同事 。 她最擅长的是植物考古 。
植物考古怎么“考”呢?马晓娇讲述了今年上半年在梁平区赤牛城遗址进行植物考古的经历 。 在进行考古发掘后 , 她用小锄头在探沟中采集了近30升土样 , 把土样中的陶瓷片筛选出后 , 再把土样装进编织袋 , 并放在库房中 , 历经一个月阴干 。 把阴干的泥土倒进水里 , 已经碳化的植物种子就会因为重量轻而飘浮起来 。
“我们已经把这些种子的样品带回办公室 , 准备研究它们是什么种子 。 ”她说 , 研究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原当时的饮食结构、农业状况 。
会因为她们是女性 , 而把比较轻松的考古任务安排给她们吗?“我们都是根据业务专长来安排任务 , 比如燕妮对汉代墓葬等比较熟悉 , 就把这方面任务交给她负责 。 ”白九江说 , 她们已经成了重庆考古的中坚力量 。
考古工地多遍布在郊区、乡村、深山等偏僻之处 , 需要徒步而行 , 翻山越岭 , 有时还要在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工地工作 。 让燕妮印象深刻的是 , 2017年6月初至9月底 , 女子考古队对忠县洋渡坪上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 共发掘1010平方米 。 考古发掘期间 , 她们和时间赛跑 , 加班成为常态 , 最晚的一次晚上10点多才收工 。 燕妮说 , 坪上遗址发现商周、汉至六朝、唐宋3个时期文化遗存 , 出土240余件陪葬品 , 获评“重庆市六大考古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