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从手铲到卫星 , 良渚考古何以反映考古学变迁?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倪伟
本文图片
一把洛阳铲 , 直径几厘米到十几厘米 , 一次能插进数米深的地下 。 一颗遥感卫星 , 飞行在200公里到3.6万公里的太空 , 一次能拍到半个地球 。 现在 , 这两者都被用在考古中 。
现代考古进入中国已有百年 , 考古技术与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 依靠洛阳铲和手铲挖出地下宝藏 , 符合人们对考古的传统印象 , 却远非当代考古的全部 。 如今 , 考古人员往往在实地勘探之前 , 就已利用卫星、无人机等 , 确定了落铲地点 。
位于浙江杭州市的良渚遗址 , 201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 良渚文化活跃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 , 被认为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 , 实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 良渚考古的几次重大发现颇具戏剧性 , 良渚工地上的技术迭代 , 也反映了考古学的变迁 。
塘底打捞良渚文化
良渚博物院里 , 陈列着一本斑驳的考古报告 , 封面浅黄 , 隐现点点暗沉的污迹 , 上方两个大字:良渚 , 其下署名:施昕更著 。 这本考古报告于1938年在抗日战火中出版 , 是良渚遗址的第一次面世记录 。
良渚遗址第一代发掘人几乎只有施昕更一人 。 他初次发现良渚遗址时只有25岁 。 1936年 , 他在西湖博物馆作地质矿产助理员 , 参与了博物馆组织的对杭州古荡遗址的发掘 。 有几件带孔的石斧让他似曾相识 , 老家良渚镇上似乎也曾出现过 。
受到启发的施昕更回到老家 , 独自展开调查 。 他记录下了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1936年11月3日下午2点 , 路经一个因灌溉抽水而干枯的池塘 , “偶然发现一两片黑色有光陶片” 。
当年12月至1937年3月 , 在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 , 施昕更主持了三次发掘 , 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 。 当时正是抗战爆发前夕 , 发掘工作草草结束 , 仅模糊地标了12个遗址点 , 如“棋盘坟”“茅庵前”“苟山前后”等 。
本文图片
2019年7月 , 浙江杭州 , 游客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南城墙遗址前驻足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刚 摄
1937年8月14日 , 杭州遭遇空袭 。 三个月后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 。 当年年底 , 杭州沦陷 , 各类机构被迫迁移 , 西湖博物馆馆长将施昕更推荐到瑞安县 , 在抗日自卫队担任秘书 。 施昕更一心要将故乡的发现公之于世 , 他仿照山东城子崖考古报告 , 有样学样写出了《良渚》 。 “谨以此书纪念我的故乡” , 他在卷首语写下这句题辞 。
施昕更根据有限的最新考古学动态发现 , 良渚的黑色陶器 , 与前几年龙山城子崖出土的黑陶相似 。
当时 , 中国考古起步只有十几年 , 能够直接检测年代的革命性技术“碳十四” , 还要再等30年才被引入中国 。 判断文物的年龄 , 只能用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两种传统方式 , 也就是通过埋藏的地层深浅和器物的特征 , 将新出土的器物与已发现的文物对比 , 判断谁早谁晚 , 大致定位年代 。
1939年 , 28岁的施昕更感染上猩红热并发腹膜炎去世 。 这位肇始者至死也不知道 , 他发掘的遗址到底意味着什么 。
后来 , 夏鼐为“良渚文化”命名 , 使其以长江下游一种独立文化的身份写入文明史 。 苏秉琦创造性地将中华大地分为六大区系 , 提出区系各自独立起源发展的理论 , 因为良渚文化的存在 , 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成为六大区系之一 。
- 季贞一#才女相中一男子,写下情诗:何须问短长,尺寸自思量,后两句绝了
- 物品@这三种东西不能捡回家,老祖宗的劝告有道理吗?是哪三种东西?
- 双溪|楼头欲问清溪,寒深何处双龙现?原创诗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英国|摘菜能赚55万?发达国家面临棘手问题,开始向全球撒钱抢人
- 三星堆文明!《山海经》答问系列读懂三星堆文明,必须要理解《山海经》的历史价值!
- 求职|面试官“还有要问的吗”,求职者“公司饭堂怎么样”,马上被排除
- 息烽县@「公安心向党护航新征程」贵阳市公安局文艺小分队到息烽县局交警大队慰问演出
- 求职|面试时,人事部门问应聘者:你理想薪酬水平是多少?求职者要注意
- 打仗#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 防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