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话|【晚八点特稿】挥笔十五春秋,“四话”衢州方言( 三 )


衢州话|【晚八点特稿】挥笔十五春秋,“四话”衢州方言
本文图片

书稿内容形式特异 , 篇幅巨大 , 不仅排版困难 , 且校对无人堪任 , 此艰巨的任务也几乎全落在王老师身上 。 排版期间 , 每次校样虽经反复认真的细校 , 化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仍留下不少错漏 。
为了对最后的电子排版稿进行校勘 , 自2020年6月开始 , 王老师特与位于双港开发区的一家印刷厂联系 , 早出晚归 , 整日坐镇 , 冒酷暑 , 乘公交 , 吃快餐 , 不午休 , 前后4个月 , 共30余次 , 请员工将排查出来的错漏处不断地反复地校改 , 直至全书基本无错漏 。
这样的工作强度 , 即使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不容易 , 更何况是身患多种疾病的老人家呢?王老师真的是怀着对方言文化的敬畏之心 , 以认真不苟、力求完美的精神 , 硬撑着病体完成了这项艰巨的“自讨苦吃”的任务 。
去年冬天 , 王老师曾突发脑梗 , 住院十天 。 今年 , 他也因为心衰住院治疗 , 还安了心脏支架 。 幸运的是 , 脑梗痊愈了 , 没有影响他的思维和记忆 。
衢州话|【晚八点特稿】挥笔十五春秋,“四话”衢州方言
本文图片

“老天垂怜 , 让我完成了‘珍藏版’的《衢州话》 , 也是《衢州话》的告别版 , 可以无憾了!”当王老师将那沉甸甸的第四版《衢州话》递给我时 , 他自豪地说道 , “这版《衢州话》虽未臻于完善 , 但已基本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 与各地方言著述比 , 本书最大的优势是突破了语言界为方言标注的瓶颈难题 , 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可以连声带调读出每一个方言字音 , 可以原汁原味地读出所有话语音腔的方言著作 。 这本书不仅展示传统的约2000语词 , 还根据人们看书看报看文件的实际需要 , 展示了书面语用词的读音 , 而且全书根据读音和展示需要搜集的5600个常用常见字 , 和包括成语在内的5000个现代词语列表与普通话读音对照 , 达到‘学准普通话 , 不忘家乡话’的双向效果 。 这本书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相结合 , 将衢州的字音词语、民谚俗语、老城记忆、历史文化、人物古迹、传统故事融为一体 , 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和展示了衢州话的特点和特色 。 是衢州古城浓缩‘有声’的方言库 , 是衢州‘非遗’衢州话可见、可读、可展示的直观样本 。 ”
啊 , 听老师说着一口异常标准的普通话那么难得地夸自己的心爱著作 , 看老师晃着一头银光闪闪的白发露出孩子般灿烂天真的笑容 , 我眼中不禁暗暗涌上了泪花 。
这绝不是王老师自夸 ,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首席专家、中国方言研究院院长曹志耘先生在审阅了《衢州话》(珍藏版)的样书后特为作序 , 给予很高的评价 , 并说:“傅国通先生在《衢州话》初版序里已对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做了充分的肯定 , 我完全赞同 。 ”
衢州话|【晚八点特稿】挥笔十五春秋,“四话”衢州方言
本文图片

王老师在常年头晕、几乎夜夜失眠的情况下 , 花了整整十五年光阴 , 用了整整十五年的心血 , 凝结成了这样一本600多页的独特珍贵的《衢州话》 , 无论是作为他的学生 , 还是作为一个衢州人 , 我都对王老师感佩不已 。
王老师的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 将永远感召着我去为这社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 尽己所能 , 为我们的家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
王老师曾说:“衢州话是衢州古城与史俱来最古老的文化 , 是古城历史文化之根;衢州话又是古城百姓与生俱来 , 溶于血液的天然母语 。 千百年来 , 衢州话在百姓生活和古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 。 但目前衢州话正面临全面淡化、迅速变异、断代失传、濒于消失的严峻现实 。 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一旦缺失了属于自己的乡音母语 , 就隔断了史脉文脉 , 就失去了一座城市的特有韵味 , 缺失了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的文化品位 。 我们绝不能让作为文化符号的衢州话在我们这一代湮灭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