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游岭海 独开艺境 襄助革命 广获知音( 二 )


钦州在清代和民国时均为广东所辖 , 新中国成立后改属广西 , 盛产荔枝 。 1907年 , 齐白石再次动身前往钦州 , 这是他的第二次岭南之行 , 就已与荔枝结下了深切缘分 。 这次齐白石还随郭葆生到了广东肇庆 , 游鼎湖山、观飞泉潭;又往高要县 , 游端溪、谒包公祠 。 独特的岭南自然人文景观 , 让齐白石目不暇接 。
齐白石一行回到钦州后 , 正值荔枝上市之时 。 由于沿路看到满树荔枝 , 齐白石从此也把荔枝也入画 。 “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 , 换了我的画去 。 ”齐白石在《自传》中不禁感慨道:“这倒可算是一桩风雅的事 。 ”齐白石还曾捧过一位歌女的场 , 她常常剥了荔枝肉给他吃.齐白石还作了一首纪事诗:“客里钦州旧梦痴 , 南门河上雨丝丝 。 此生再过应无分 , 纤手教侬剥荔枝 。 ”
那么 , 齐白石一共画了多少幅荔枝画 , 传世的又有多少?《美术报》曾有文章指出 , 根据《齐白石全集》(湖南美术出版社 , 1996年版)收录的作品统计 , 共有42幅荔枝题材绘画;在《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10年9月版)中 , 则有3幅荔枝画 , 且与《齐白石全集》收录的作品不重复 。 这两大画集基本上涵盖了齐白石荔枝画的存量 , 共计45幅作品 。
有研究者分析 , 齐白石荔枝画的创作高峰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有23幅之多 , 占据其整个生涯荔枝画的大半 。 其最后一幅荔枝画创作于1955年 , 在他离世的前两年 。 齐白石的荔枝画形制、尺幅不一 , 画面结构多样 , 他对荔枝的喜爱以及通过荔枝寄托的美好意愿是一以贯之的 , 喜用“大吉大利”“平安多利”“太平吉利”“吉利万年”“大利”“大喜大利”等题款 。
除了岭南佳果系列 , 齐白石的岭南行还为之开启了葵树、芭蕉等南方风物的创作 。 在1907年初春至冬末的旅途上 , 齐白石随军到边境城市东兴 。 他在《自传》里提到:“这东兴在北仑河北岸 , 对面是越南的芒街 , 过了铁桥 , 到了北仑河南岸 , 游览越南山水 。 野蕉数百株 , 映得满天都成碧色 。 我画了一张《绿天过客图》 , 收入借山图卷之内 。 那边的山水 , 倒是另有一种景色 。 ”
在被称为齐白石“山水第一轴”的《芭蕉书屋图》上 , 齐白石的题跋与其记述相符:“芒鞋难忘安南道 , 为爱芭蕉非学书 。 山岭犹疑识过客 , 半春人在画中居 。 余曾游安南 , 由东兴过铁桥 , 道旁有蕉数万株绕其屋 。 ”齐白石研究专家郎绍君认为 , 《芭蕉书屋》的构思完全源自老人短暂的越南之行 。 “映得满天都是碧色”的芭蕉和掩映其中的楼屋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 , 让他形成刻画“蕉屋”的冲动 。
参与革命
广东风物如画 , 广东人更是齐白石的艺术知音 。 1908年 , 齐白石接到在广东提学使衙门任事的罗醒吾邀请 , 于当年2月前往广州 , 在广州住下 , 以卖画刻印为生 。
这一次 , 《自传》中如此记录:“那时广州人看画 , 喜的是‘四王’一派 , 我的画法 , 他们不很了解 , 求我画的人很少 。 惟独刻印 , 他们却非常夸奖我的刀法 。 我的润格挂了出去 , 求我刻印的人 , 每天总有十来起 。 因此卖艺生涯 , 亦不落寞 。 ”齐白石1902年首度远游 , 到西安时 , 曾主动为名士樊增祥(时任陕西按察使)刻过几方印 , 很受樊的欣赏 。 樊增祥不仅给了齐白石五十两银子作为润资 , 还特意替齐白石订了一个刻印的润格 , 并亲手写好送给他 。 想必齐白石在广州时仍是用着樊增祥拟定的润格 , 每日有十来起 , 收入当颇为可观 。
除了卖艺 , 齐白石在广东更直接参与革命工作 。 当时 , 与他同为“龙山诗社七子”之一的罗醒吾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 在广州做秘密革命工作 。 此番在广州见面 , 罗醒吾希望齐白石帮忙做点事 , 替他们传递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