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吴为山:为杨振宁先生塑像( 二 )


【杨振宁|吴为山:为杨振宁先生塑像】杨振宁|吴为山:为杨振宁先生塑像
文章图片

2001年 , 在南京大学吴为山第一次为杨振宁塑像 。
杨振宁|吴为山:为杨振宁先生塑像
文章图片

2001年 , 在南京大学吴为山为杨振宁塑像 , 杨振宁凝视其塑像 。
时隔十年 , 在我北京的工作室 , 同样是面对面塑他 。 翁帆和我夫人在场 , 杨先生泰然自若 , 也许他从翁帆的眼神中得到肯定 。 二小时后 , 面对塑就的胸像 , 杨先生对待已熟识的自己 , 没有提任何意见 , 也没有询问在场的任何人 。 他已超然 。 正如他所言:“塑像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东西 , 是一个静止的 , 可是一个雕塑家要把它制作出来 , 成为一个超越时空 , 而且有一种特别的精神 , 可以想象是非常困难的 。 ……当然我知道这雕像还有一个特点 , 再过几十年以后 , 大家觉得这个就是杨振宁应该的样子 。 ”
以客观自然规律和历史逻辑看待自己的人生 , 评价雕塑的价值 , 在艺术与现实之间 , 在塑者与被塑者之间 , 杨先生以豁达的态度 , 以诗化的哲学 , 在宏宽的多向维度 , 品味着艺术与艺术作品 , 人生与人生境界……
杨振宁|吴为山:为杨振宁先生塑像
文章图片

杨振宁致吴为山信
自1997年至今 , 我先后为杨先生塑过头像、胸像、全身像 。 有青铜铸就的 , 也有汉白玉雕琢的 , 分别立于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塑像中那脸型 , 饱满的天庭 , 富有数理逻辑的方正脸型 , 一丝不苟的发型 , 儒雅内敛的嘴角 , 永远向世界发出疑问又获得肯定的敏锐而深情、仁厚的双眼……或立于图书馆的大厅 , 或伫立于大学绿色草坪 , 或在博物馆展厅 , 在灯光或自然光的照耀下 , 单纯、清晰 , 雕塑的线条和块面 , 受光面与投影 , 构成利落大方 , 客观本然的艺术形体 。 随着光线的移动 , 产生无数的韵律 , 它还原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手指与刀痕的节奏变化 , 时浅时深 , 时捷时缓 , 时曲时直 , 十指连心 , 大拇指顺着形体结构的滑动 , 推压所形成的轨迹 。
在微妙的神情中 , 展示了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无限可能 , 仿佛宇宙万象也在光的晃耀中进入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心灵 。 其实 , 这心灵在融通有形与无形 , 连接客观与主观世界中 , 表现为“性灵” , 正像杨振宁先生所喜欢的高适(700年-765年)的诗句:“性灵出万象” 。 它包涵了儒家关注现实的人世之道 , 也包涵了道家超然出世的“逸”境 , 这是中华人文精神所在 , 在杨先生的气象里 , 还辉映着科学理性之光 。 这性灵遥接中国古圣贤思想智慧 。 杨先生在评述我创作的孔子像时这样写道:两千多年来 , 中华民族遵循孔子的教导 , 创建了世界上最悠久持续 , 最多人口 , 最有坚韧生命力的和谐文化传统 , 所以中国人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
杨振宁|吴为山:为杨振宁先生塑像
文章图片

2002年 ,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杨振宁教授塑像揭幕仪式”上与吴为山合影留念 。
可见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之魂渗入其脉 。 因此 , 拳拳赤子心 , 殷殷家国情在他的精神深处 , 且时时流露 。 在他的塑像落成清华大学时 , 他说:“我出生在中国 , 生长在旧中国 , 现在定居在清华大学 , 我对新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 , 不能想象的变迁 , 而且这个变化还在继续进行着 。 我自己觉得能够在晚年参与这样一个重大的变迁而感到非常幸运 。 当然 , 这个里面也包含了很多朋友的促成 , 这个雕像放在这里也就是许多促成当中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