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谢冕:一生只做一件事

文/吴思敬
2022年1月6日是谢冕先生90岁生日 , 作为对中国当代新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评论家、研究者 , 他的学术人生与中国新诗史融为一体 , 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既有时代的因素 , 更与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90后”谢冕:一生只做一件事
本文图片

2010年夏天 , 谢冕(左)和吴思敬在龙家营 , 诗人海子殉难处
90高龄 , 每天还坚持慢跑、快走
我是在1980年9月在北京定福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参加《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上结识谢冕先生的 。 在此之前 , 我已在1980年5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读到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 , 极为认同 , 极感振奋 。 随即我在8月3日《北京日报》上发表《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 , 为青年诗人的创作呼唤生存空间 。 我早就把他视为我的前辈、同道与知音 。
到定福庄报到的当天 , 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他住的房间去拜访他 。 没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诗评家 , 是那么平易近人 , 对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坛新兵十分亲切 。 谢冕住的是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招待所 , 较为简陋 , 硬板床 , 床上铺着条床单 , 往下耷拉着半截 , 能看出床下有一双运动鞋 。 我好奇地问谢冕 , 开会还带着运动鞋呀 。 谢冕说 ,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了 。 他每天清晨起床后 , 第一件事去跑步 , 大约万米左右 , 回来后冲冷水浴 , 天天如此 , 从不间断 。 谢冕的另一个运动方式 , 是骑自行车 。 从北大到定福庄 , 大约40公里 , 谢冕是骑自行车来的 。 还有一次 , 谢冕在我家吃完晚饭 , 兴致来了 , 特意要从菜厂胡同绕到王府井南口 , 然后顺着长安大道 , 一直往西 , 骑车回北大 。
谢冕到了晚年还有两次令人赞叹的壮举:一次是2008年4月 , 谢冕主持的《中国新诗总系》编委在杭州西湖开定稿会 , 会议结束的那天 , 谢冕要圆他绕西湖跑一圈的梦 。 当天午后 , 他从我们所住的柳浪闻莺出发 , 沿着西湖往北经断桥到白堤 , 再到苏堤 , 最后从雷峰塔往东 , 返回柳浪闻莺 , 这时的谢冕已是76岁的高龄了 。 再一次就是他在80岁之后登泰山 , 此时的泰山已装有索道 , 但谢冕拒绝乘索道 , 而是与蓝野等几位年轻人 , 从山脚下的岱宗坊徒步豋山 , 经过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 , 最后抵达日观峰 , 然后再徒步下山 。 我没有机会与谢冕一起登泰山 , 却与谢冕一起爬过华山 。 我爬山累了 , 总要在路边找块石头 , 喘口气 , 歇一会儿 。 谢冕爬山却是一口气 , 不一定走得很快 , 却是扎扎实实地 , 走一步是一步 , 实在累了 , 就在路中站一站 , 缓一缓 , 再走 , 而不会找地方坐下来休息 。 他说 , 一坐下来休息 , 会让人歇懒了 , 失去了一鼓作气的勇气 。
从跑步、骑自行车、登山等习惯 , 可以看出谢冕对锻炼身体的重视 , 而且也能看出效果——谢冕如今90高龄 , 每天还能坚持慢跑、快走 , 自己料理生活 , 自己洗衣服 , 尤其是至今还保持着敏锐的感知能力与对生活的饱满热情 , 还能让他那富有深度与诗意的文字不断流出他的笔下 。 从谢冕毕生坚持体育锻炼中还可以看到谢冕人格的一个底色 , 那就是坚强、有毅力 , 认定一个目标就坚持走下去 , 用谢冕自己的话说 , 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
为新诗的发展繁荣贡献全部力量
2018年10月16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的谢冕《中国新诗史略》新书发布会上 ,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说:“谢冕先生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 我要说他一生做了许多事” 。 严家炎先生说的也是实话 , 谢冕为中国当代文坛 , 为中国新诗 , 为扶植青年诗人 , 为北京大学……所做的实事太多了 , 他的“年谱”肯定记不全 。 但我还是更认同谢冕“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提法 。 关于谢冕所做的事情 , 我在2012年所写的《中国当代诗坛·谢冕的意义》一文中做了如下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