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辛弃疾的一首词,一百六十字,十二句,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二 )

用典$辛弃疾的一首词,一百六十字,十二句,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文章插图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也是这首词少有不用典的句子,是说山和人的形貌都妩媚,联系上面的自信,他的心里又是多么自信,多么阳光啊!一尊搔首东窗里。词转下片,词人从悲愁中跳脱出来了,但仍觉得举世无朋,思亲念友。“尊”通“樽”,是樽的古字。同样用典,即陶渊明《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把酒一樽,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情绪是自适的,但是他仍然是孤独的,他希望能有朋伴,但与陶渊明诗中所写一样,知交都在渺远的地方,所以,接下来他说——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这是直用典故: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陶渊明《停云》所表达的意味,就是词人此时当下的状态,他孤独,举世无知音,真正懂他的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江左”,这里指东晋。“沉酣”,就是“沉醉”。这一句包含 两个典故,苏东坡《和陶渊明饮酒诗》:“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这两个典故合起来表面上看说东晋时的士大夫只知营求名利,实际上是在讽刺南宋当朝已经没有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追求名利的官僚。陶渊明没有知音,词人也是如此。回首叫、云飞风起。酒酣之际,他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这一句也有典故,汉代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是意气风发的作品,是功名成就的作品,写到这里,词人又渐渐意气昂扬了!用典$辛弃疾的一首词,一百六十字,十二句,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文章插图
(词意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这一句典故出自《南史·张融传》:“融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疏狂只是词人的一种状态,他要表达的,其实是举世不见知音的孤独与惆怅。知我者,二三子。这句所用典故大家都熟悉,是《论语》,其中《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称弟子们为“二三子”,这里作者借用,指的是他的知己朋友。了解我的人,还是只有那几个朋友。辛弃疾的“二三子”无法考证指的是谁,但我们不妨把这个“二三子”看作是“少数知音”的代名词,甚至词人笔下包含的这个“二三子”,包含词中所用典故中的前人,包括孔子、陶渊明、李白等等……用典$辛弃疾的一首词,一百六十字,十二句,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文章插图
(古时士大夫们的生活)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但辛弃疾在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世无知音的苦闷,以及对世间争夺名利者的不满。他非常喜爱这首词,根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载:辛弃疾每逢宴客 “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每至此,辄拊髀(bì,大腿)自笑,顾问坐客何如”。最让人惊叹的,是全词用一个个典故累积层叠抒发豪迈与自适,表达的却是罢职闲居的寂寞与苦闷。(【爱唐宋词】之80,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