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播放过亿、让年轻人上瘾,这档知乎节目凭什么?( 二 )



比如在知乎提问“在外企工作爽吗?”的问题下 , 就有2733条答案 。 这些答案中 , 大多都是答主真实的经验和感受 , 对想要进入外企的同学会产生有助益的帮助 。 也正是因此 , 知乎邀请了外企宝洁品牌总监来制作节目 。 而另一边 , 节目的火爆 , 同时又引来更多在外企工作的人士 , 来回答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 积累更多的新鲜内容 。 《我所向往的职业啊》外企篇播出后 , 视频下面迅速多了785条赞 , 和124条评论 。 除此之外 , 节目嘉宾重返知乎回答节目相关话题 , 也是一个内容的「二次沉淀」 。 比如《我所向往的职业啊》国外大厂程序员篇中的@张书豪回答自己在节目中展开的观点 , 被其他用户“热情”点赞 , 真正成了“大家向往的高赞答主” 。 2)“过来人”分享人生的非标准答案在三档节目中 , 都陆续出现了好几位让人熟悉的知乎答主 。 他们在知乎有一定的「粉丝基础」 。 同时 , 这些知乎答主往往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 , 他们给出的建议会更具有「说服力」 。 比如《荒野会谈》中的李松蔚 , 他是北大毕业的心理学工作者 , 因为在知乎上长期回答心理学话题的问题 , 得到了很多用户的喜欢 。 然而在《荒野会谈》中 , 他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心理医生的形象 , 反而像是一个有些“社恐”的大男生 , 这种反差拉近了观众与李松蔚的距离 , 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并且更容易理解到:社交应有距离 , “社恐”是正常的现象 , 不必害怕 。

【知乎|播放过亿、让年轻人上瘾,这档知乎节目凭什么?】与此同时 , 这些答主在节目中露面 , 也有吸引粉丝的效果 , 让节目辐射范围更广大 , 原本粉丝只能感受答主文字的智慧 , 而现在却能够变成镜头语言 。 这些优秀的知乎答主才是是知乎内容最强大的壁垒 。 此外 , 三档节目并没有强行输出观点 , 而是在分享不标准的答案 。 就像是主观题 , 每个人分享着自己的见解 。 这种开放性的回答 , 更能引起Z世代、年轻人们的共鸣 。 没有人永远年轻 , 但永远有人年轻 , “过来人”的非标准答案对于不想被束缚的Z世代似乎更有借鉴意义 。 3)社区提供更专业的讨论知乎平台上沉淀了极其丰富多元的“过来人” , 在知乎 , 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并进行不同领域的专业讨论 。 知乎上的专业讨论覆盖科学、教育、数码、健康、体育、影视、财经、汽车、科技、影视、母婴等1000多个垂直领域 。 另外 , 知乎作为“互助型社区” , 不同于“分享型社区” , 其内容质量更高 , 更具内容可信度 。 很多答主 , 甚至都是专注于某个行业多年的专家学者 。 他们能从更专业的角度 , 给用户带来有益的解答 。 而答主们也在回答问题时 , 突破原有的局限 。 正是因此 , 登上节目的答主才能拥有更多可分享的内容 , 才能在智慧的碰撞下迸发灵感的火花 。 三档节目在高考、职场等领域的试水成功 , 也为知乎内容生态的延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 未来或许有更多在知乎沉淀的内容 , 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用户视野中 。 2021年5月知乎将自家社区内容标准重新确立 , 明确好内容的最新定义为“获得感” , “获得感”内容有三大标准:开阔眼界 , 带来帮助或引发共鸣 。 这三点恰恰与三档节目产生的效果异曲同工 , 既专业、理性又客观 。 此次知乎内容视频化的尝试 , 不仅体现内容的媒介形态逐渐多样化 , 更体现了知乎社区价值的丰富多元 , 这意味着知乎沉淀的内容 , 将有更大的展示空间 , 和更精彩的可能性 。 03结语知乎这一季的夏日节目快完结了 , 但是年轻人的迷茫却没有完结 。 他们在寻找答案 , 而最终他们所发现的却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 但也大可不必垂头丧气 , 知乎沉淀了“过来人”的经验 , 已成为了年轻人汲取经验的宝库 。 年轻人 , 看着前人的轨迹 , 走自己的路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