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苏轼那些拍案叫绝的千古绝句,三千大世界都在其中( 二 )

主观$苏轼那些拍案叫绝的千古绝句,三千大世界都在其中
文章插图
哲理类——1.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万事万物,天下的道理都是统一的,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但是这个“一”不是静止的、僵死的、不变的,而是充满着对立、差别和变化,所以又不能执着于“一”。2.春江水暖鸭先知。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所以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以及水温的上升。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客观的物,就是这个琴;和主观的人,就是弹琴者。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发出美妙的琴声。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声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相统一,才能成功。5.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是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得道之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是主观臆测,不是失之于偏,就是失之于浅,所以不要有一点心得,就自以为知“道”了。6.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它的“名”很快就会被人们厌弃;光有其实而无其名,它的“实”就不能广被人知。“名实之辩”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苏东坡大体上是一种“名实相副”的观点。7.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读书类——8.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要使自己成为孔夫子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读书也许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许不能,但是至少可以充实人生,也有助于规划一个人的人生。9.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书籍众多浩瀚,如入东海,什么样的都有,而人的精力是不可能读尽天下书的,只能读取一些希望读到的。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也不必像学者那样读书,可以学习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但不求甚解”。1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不要贪多贪新,要把经典的好书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1.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曾国藩说,“唯读书能改变气质”,读不读书,时间久了,精神气质就会变得不一样。1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读书、做学问都需要积累,积累的多了,才能灵活运用。主观$苏轼那些拍案叫绝的千古绝句,三千大世界都在其中
文章插图
修身类——13.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无志不立。王阳明说:“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14.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一个人应该人格独立,绝不随波逐流,有所为,有所不为。15.生、死、穷达,不易其操。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要由于生死,穷困潦倒或者飞黄腾达而改变自己的节操。16.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人不要太俗,应该少些低级趣味。17.修其本而末自应。修身就是修炼自身德行,为自己打下根基,只要这根基坚实了,就会有好的结果。18.天下之理,戒然后能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修身养心“三字诀”:戒、定、慧。一个修养身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阶段性的“戒”,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以此保证自己的修行能够不断进步,逐步产生定力,进而产生智慧,从而实现修养身心的目标。19.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做不出来,这就是眼高手低,原因就是没有努力学习,没有下苦功夫。20.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人当修浩然之气。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浩然之气”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和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的遭遇而显示出它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