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为什么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的宋词人?

作者:赵心放
宋词&为什么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的宋词人?
文章插图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 元至元十六年)的崖山海战之后,历时320年的宋王朝覆灭。此时著名词人张炎才30多岁,他在元朝的统治下又生活了约40年。
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一位著名的宋词人,是绮丽哀宛的宋词史上最后一个响亮的音节。
(一)国破家亡令人悲张炎是凤翔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氏,其曾祖父张镃是南宋中期的著名人物,是宋南渡名将张俊的曾孙、刘光世的外孙,是张氏家族崇武转向崇文的关键一辈人物,能诗擅词善画,与陆游、姜夔等文化名人时有交往。
父亲张枢精通音律,擅长作词曲,是“西湖吟社”的一名发起人和组织者,与词人周密、杨瓒等人诗酒唱和,成为当时的文坛佳话。
宋词&为什么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的宋词人?
文章插图
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哦,天资聪慧的张炎,自幼接受到家族前辈和他们文友专业的词作指导,对文学尤其是作词有了浓厚的兴趣,青年时期就具备了很高的文学素养,较强的诗词创作能力。
虽然南宋朝廷已风雨飘摇多年,但“狼”真正到来之前,不断式微的国运仿佛距离现实还很遥远。记得有次“西湖吟社”的文友们在西湖边唱和的时候,张炎当时在场作了首《南浦.春水》词来描绘西湖美景。追忆群贤毕至的难忘场景。因用语典雅优美,抒情从容欢畅,被大家捧为写春水景物的千古绝唱,张炎因此一举成名,得到了一个“张春水”的雅号。
宋词&为什么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的宋词人?
文章插图
蒙古亡南宋之心由来久之。随着1235年蒙古军大举南侵,张炎家族接连遭受灾难。祖父张濡镇守杭州西北关口独松关时,误杀了蒙古的使者,一年后蒙古军攻陷杭州,张濡被五马分尸,全部家产没收入官。父亲张枢从此下落不明,张炎家破人亡了。
多年后张炎重游西湖,再写西子,一首《高阳台.西湖春感》中字字皆是“物事人非”的感叹了。
此时的西湖没有了以前的秀丽和欢悦,只有凄凉荒芜和悲伤。如:“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鹊”。
宋词&为什么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的宋词人?
文章插图
(二)幻想破灭心欲碎元朝建立后,把境内的老百姓分成四等,等级非常森严,处于三四等的汉人(在原金统治区内的汉族人、契丹人和女真族人)和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内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最多充任一些文官闲职。
在元朝建立后的开头十几年间,张炎和许多江南文人一样,对蒙古人充满了仇恨,但他们看到宋朝皇室后裔、书法绘画大家赵孟頫由最初的四品官擢升为一品官了,让他们想到历史迁延,王朝更替,入仕为官,造福百姓,在任何一个朝廷都可以。于是盼望有机会入仕,去实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追求目标。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有书才有故事。
宋词&为什么后人评说张炎是最后的宋词人?
文章插图
1290年从大都北京传来了征召书函,要张炎和几位朋友去缮写《大藏经》。出发前张炎有一些矛盾,在他写的《声声慢》中表露无遗:似东山,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似晋时。“东山”说的是谢安先隐居东山后伺机复出的故事,“东篱”说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故事。最后他认为现在毕竟不是晋时,复出不能靠一厢情愿哦。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被征召仅仅是出一次文差。
第二年的春天,张炎和他朋友都灰溜溜地回到了江南。这次北上大都北京的经历,对张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张炎漫游吴越之间,生活十分落魄清贫,晚年归隐杭州,靠占卦为生,最后落拓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