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一代“家客”三种推演 数十年心路

话剧|一代“家客”三种推演 数十年心路
文章插图
话剧|一代“家客”三种推演 数十年心路
文章插图
话剧|一代“家客”三种推演 数十年心路
文章插图
话剧|一代“家客”三种推演 数十年心路
文章插图
话剧|一代“家客”三种推演 数十年心路
文章插图
话剧|一代“家客”三种推演 数十年心路
文章插图
话剧《家客》
◎梅生
反映社会变迁的话剧,往往会从普通人的生活起伏着手,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时代与个体的关系,凸显大环境对于小人物的塑形。此类作品数量较多,远有老舍编剧的《茶馆》,近有陈佩斯导演的《戏台》。聚焦知识分子群体,借助他们的思辨与困惑折射时代风云的话剧,虽有《北京法源寺》《操场》《蒋公的面子》等,不过相对不太常见,涉及的背景也多是单个时期,而非更迭的时代。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家客》,难得做到了将上述两方面统一。这部不久前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展开新一轮演出,荣获第24届曹禺剧本奖的作品,写出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年代的有为和不为,演绎出老一辈知识阶层,确切说是生于1970年代初期的编剧喻荣军的父辈们,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既具象征色彩又有哲思意味。
这代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他们比多数同龄人幸运,抓住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国家政策给予的机会,完成学业与事业的蜕变,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曾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探讨公共议题,不过人生行至暮年,他们不再事事关心,兴趣范围止于家事。
促使他们远离社会的原因,当然不是廉颇已老。剧中这样描摹了环境的底色——公园上空响起的音乐多为洗脑神曲、大学教授研究课题的目的偏向牟利、企业把退休老员工拒在门外并走向倒闭……多年来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古训要求自身的这些人,无力感逐渐加重,他们捍卫精神世界的方式,似乎只能是变为置身事外或说冷眼旁观的客人。
他们后续的人生会否一直如此?要经过什么样的外力刺激,他们才愿意走出客厅,继而再为社会做些什么?这是《家客》抛出的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命运的偶然性成就了这代知识分子。喻荣军围绕唐山大地震和上海的石库门老房子,在串场歌手关于1976年的几番感慨式歌声的铺垫下,以假定的结构给出三位人物马识途、莫桑晚、夏满天命运的多重可能性。
第一幕假设马识途从唐山回到了上海,揭示出一代人的普遍命运。马识途的父母都是老地下党,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牺牲,这让他在1950年代初期便跟随母亲住进市里专门分配的独院,并在1970年代有能力把曾是资产阶级大小姐的莫桑晚从安徽农村救回上海,但他根正苗红的出身,没能拯救两人婚后的生活。他因为在地震中丢失了公款入狱,大半辈子没干过正经工作,年轻时心高气傲的莫桑晚,临老只是一名下岗纺织女工。他们的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也沦为闹市中的碍眼之物,正面临拆迁。
谈及过往与当下,马识途称如果他1976年没有回到上海,莫桑晚没准能考大学、当教授,可能也会嫁给类似公园里教大伙唱歌剧的歌唱家夏满天般的人物。但这幕结尾告诉观众,这些都是莫桑晚的没事瞎琢磨。她现在的丈夫,正是夏满天。不过夏满天只是一个手盘核桃的普通老头,而非歌唱家。莫桑晚的身份则没有任何改变。每代人中的大多数,生命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是平凡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