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这位大师终于拥有了中文版画册|一周新书风向标( 三 )


《巴塞罗那:一封情书》 。
社科
《新乌合之众》
作者:迈赫迪·穆萨伊德
译者:刘耘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刘亚光
200多年前 , 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自己的作品中给“群体”做了一个被奉为经典的定义:即使是再聪明的个体 , 一旦进入群体 , 就会失去理智 , 盲目跟随群体的方向决策与行动 。 这本书进入中文世界后被翻译为“乌合之众”——一个在中文语境中极为负面的词 。 “群体”也因为这本书变得面目可憎 。 然而一个吊诡的事情是 , 这本书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极其畅销 , 被不断地再版过多次 。 “成众”的读者 , 却一同在书里寻找着躲避成为“众人”中的一员的理由 。 平心而论 , 勒庞在书中多有偏见和断言 , 所用方法也并不科学 。 《乌合之众》的持久流行 , 反倒反讽式地成为最能应证勒庞观点的例子 。
正如英国学者约翰·麦克里兰在《群众与暴民》中所论述 , 纵观西方思想史 , 群体常常被描绘为两副相互对立的面孔 , 他们要么被理解为某种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 要么被视为能带来社会变革的潜在革命力量 。 总之 , “群体”的面孔绝非勒庞的一句“乌合之众”可以定义 。 勒庞之后 , 对“群体”的研究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 法国当代心理学者迈赫迪·穆萨伊德的这本《新乌合之众》正是介绍了心理学、社会学、动物行为学等不同领域有关“群体”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进展 。
近年来 , 将书名与既有的一些名著挂钩似乎成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图书营销策略 , 《新乌合之众》似也有此“嫌疑” 。 不过这本书并非纯粹借用勒庞的书名为噱头 , 而是确实为我们理解当代的“群体”提供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向 。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 作者通过援引电影评分、维基百科等当代最新的例子 , 说明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 。 在相对少地受到他人影响的情况下 , 即使智力平庸的个体贡献的想法也能积少成多 , 形成惊人的智慧 。 然而在受到人际网络的相互影响时 , 群体的决策也表现出随大流的特点 。 这说明 , 单纯地定义“群体”为“乌合之众”或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都过于草率 , 更重要的是观察群体在这两副面孔之间切换的条件 。
微信公众号ID :ibookreview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 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 , 编辑:李永博 , 校对:陈荻雁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发 。
点击阅读原文 , 进书评的小铺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