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80后王单单:蹲点扶贫两年多捧出扶贫诗歌

当下扶贫题材这样宏大叙事为主题的诗歌写作如何既接地气又有诗意?在日前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的“主题创作与时代精神诗歌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单单以在云南昭通乡花鹿坪蹲点扶贫两年多时间的亲身经历创作出的诗集《花鹿坪手记》为例,认为:好的扶贫题材主题诗歌从一开始就应该做到自然流露,才能具备更好的说服力。
诗歌|80后王单单:蹲点扶贫两年多捧出扶贫诗歌
文章插图
王单单2017年7月初离开学校,回到云南昭通不久,就被派到乡下扶贫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没有忘记读书,更没有忘记他是个诗人,他用诗歌把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点滴感悟写出来,完成了诗集《花鹿坪手记》。
在诗集《花鹿坪手记》中,王单单把自己的家乡官抵坎与扶贫的村庄花鹿坪联系起来,正是出于“一个农民的儿子”的自觉,他来到昭通乡下的花鹿坪扶贫时,才没有外来人的陌生感,而是很快就在村中找到了自己的父老兄弟——“陈哑巴在贫困户信息表上/摁手印,摁不出任何指纹/我把他拇指拿起来看/泥巴敷了一层。我没有/让他洗掉。我默认/这泥斑,就是他的指纹/这里面藏着他的命”。
诗歌|80后王单单:蹲点扶贫两年多捧出扶贫诗歌
文章插图
王单单进村入户,与群众交流,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疾苦,与他们“共情”于一处,从而寻找到一个个“诗”意炸开的爆点,这个“点”可能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等等,但在他的想象力的加工下,在他叙述与修辞的糅合中,这些情景进入到他的诗里,成为“诗”主要的骨架。
诗歌|80后王单单:蹲点扶贫两年多捧出扶贫诗歌
文章插图
扶贫题材主题诗歌最容易沦为对生活简单的描摹或者是对某件事情拙劣的叙述。虽说是主题写作,但是对于真正扎根在扶贫一线的写作者来说,可以抒写的素材是很多的。关键是看写作者如何取舍、处理这些素材,让它从一种“现实中的现实”变为“诗歌中的现实”。
“需要警惕的是,主题写作比如扶贫题材的诗歌,以及近段时间以来建党百年主题诗歌等,产生了许多类型化、同质化写作,跟风写作,这种诗歌表面上披着‘正能量’的外衣,只强调思想宣传性,其语言内部诗性荒芜,精神贫瘠,艺术性扁平,意旨单一,诗意通道狭窄。”王单单称,优秀的主题诗歌永远都是紧扣时代精神的,但最终呈现的是去主题化,要具有较高的诗意浓度,是真“我”的写作。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张恩杰
【 诗歌|80后王单单:蹲点扶贫两年多捧出扶贫诗歌】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