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著名画家周矩敏历时4年为150位近现代知识分子造像



吴昌硕|著名画家周矩敏历时4年为150位近现代知识分子造像
文章插图

新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周矩敏

手捻“山羊胡”拄着拐杖的辜鸿铭、留着“一字胡”正襟危坐的鲁迅、背着手一派乐天知命模样的季羡林、一袭白色长衫与猫对望的钱钟书……新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周矩敏先生历时4年创作,用画笔刻画了150位“先生”形象,像颗颗珍珠串起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文化记忆。画中之人,只有两种姿态,或坐或站,在周矩敏看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模样。


吴昌硕|著名画家周矩敏历时4年为150位近现代知识分子造像
文章插图



150位“先生”,他要画出中国文化的“脊梁”
采访人员:整整4年时间,您潜心为150位“先生”画像,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周矩敏:早在2000年前,我就开始以民国时期文人入画,但那时画的多是布衣文人,没姓没名。我只想通过诙谐风趣、和个性化的笔墨语言,通过寻常的生活状态去表现富涵哲理的普世意义,展现人性真实自然的一面。而这一次,我想表现一批具有中国民族脊梁的先生们,他们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生逢乱世,国家动荡,然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的气节令人钦佩,尤其是西南联大的老教授们,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抛弃西方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带领莘莘学子,行走在救国之路上,他们是值得刻画的知识分子。
这150人里除了“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文学大师外,还有敢于抗旨拒迁校的冯友兰,坚持原则不唯上的傅斯年,敢讲真话的梁漱溟,不图虚名的潘光旦……他们有信仰,有责任,有使命感,虽身怀绝技,但在生活中又显得平实可爱,纯真可鞠。当下,对“信仰”的迷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困惑的普遍现象。我们不缺专业导师,缺的是精神导师,他们应该是道德修养、民族风骨、学问精湛、爱国爱民的楷模,是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优秀文人。为他们立传就是要立中华文化的自信。


吴昌硕|著名画家周矩敏历时4年为150位近现代知识分子造像
文章插图



采访人员:创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周矩敏:从技术层面来看,有些先生没有图像资料,一些依稀可辨的老照片还必须通过对文字资料的了解去丰满形象。当时,拍照是件很庄重的事,这些先生拍照时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神情专注,坐立皆规距。静止单一的姿态无疑限制了美术创作的丰富性。一般来说,形态动起来,图像才能活起来,构图才能千变万化。生活中的正襟危坐和凝神肃立恰恰是图画中的忌姿,不太好表现。试想一下:150个人不是坐就是站,缺乏肢体语言的丰富性画面该有多枯燥?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挑战。
采访人员:那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周矩敏:文艺创作是个再创造的过程,不管画什么人物,一定要深刻理解他,当你吃透了,读懂了,你的笔才可能调动你的主观思想去处理画面。所以,最后创作这150个人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尽量注入更多的艺术处理方式去淡化这些单一姿势所造成的刻板。比如: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衣褶的处理,手持道具的多样性等。每个人物置身的场景,也有室内室外之分;就算同样是在室内,身后的背景也不一样,有的是花窗格,有的是家具,有的是博古架等;就算同样有屏风,你仔细看,款式图案也不尽相同。不同的配景,不同的处理手法,会给画面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每个人物所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气质派头都是跟他们的教育背景、个性、专长相关。比如,有留洋经历的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先生,是不一样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及从事不同职业的知识分子,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不尽相同。我试着找出每位先生独有的“痕迹”,并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