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老子主张用“渊默”之法,解释“道”之本质

被奉为道家祖师爷的老子 , 虽然没有为道家学派留下具体的派系传承人 , 但他所著的《老子》 , 也就是《道德经》一书 , 却在道家学派中起着思想纲领的作用 。 老子所著书的思想内核大概是:万事万物必须顺“道”而为 , 而“道”的内涵却并没有被直接指出来 。
对于“道”的阐述 , 老子一直在使用一种“渊默”的方式 , 所谓“渊默” , 即深沉、不说话 。 如果仔细读过《道德经》 , 不难发现 , 老子对很多问题背后“道”的内涵 , 几乎未曾系统地解释过 , 往往都是以一种让人自行领悟的态度来收尾 。
老子|老子主张用“渊默”之法,解释“道”之本质
本文图片

老子曾效力于周室 , 眼见周室衰败后著书出关再无踪迹
中国古代历史或野史 , 对于老子的记载并不多 , 尤其是在老子著书出关之后 , 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 。 用“神秘”这样的词来形容老子 , 也不算过分 。
关于老子出生时的长相 , 古人用“体弱头大 , 眉宽耳阔”来形容 , 因为老子的双耳异于常人的大 , 所以老子被起名为“李聃” , “聃” , 就是耳长且大的意思 。 后人多称呼老子为“李耳” , 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
一种说法是 , 老子的大名本是“李聃” , 但“聃”这个字有些生僻 , 很多不认字的百姓在听说老子因耳大得名后 , 干脆就将老子的名字认做“李耳” , 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 。
另一种说法是 , 老子出生于虎年 , 当时民间用“小狸儿”的说法来代指“小老虎” , 而老子的邻居们就是称呼老子为“小狸儿” 。 这种称呼被外人听到后 , 误认为是“小李耳” , 故此开始称呼老子为“李耳” 。
老子|老子主张用“渊默”之法,解释“道”之本质
本文图片

从老子出生起 , 家人就从他不同于常人的长相中隐约看到了这个孩子广阔的未来 , 所以在培养老子时 , 家里请来了一位很好的老师 。 这个老师常常和老子探讨一些哲学上的问题 , 当时年纪还小的老子不仅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 , 还会提出自己的思考 。
老子跟着老师学习了三年后 , 老师自认已没有什么能教给老子的了 , 所以向老子的长辈辞行 , 并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学生的喜爱 。 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 , 老子孤身一人前往周王朝的国都继续求学 。
到了周都后 , 老子一边精进自己的学问 , 一边开始在周室内供职 。 因为周室重礼 , 所以老子这样在礼学上颇有研究的思想家很受尊崇 , 孔子还曾向老子问礼 。
无奈周室虽待老子不薄 , 自身却已到了穷途末路之时 , 看出了周室衰颓之势的老子决定离开这里 , 云游天下 。 就这样 , 他骑着自己的青牛踏上了前往函谷关的路途 , 想要通过函谷关先进入秦国游学 。
老子|老子主张用“渊默”之法,解释“道”之本质
本文图片

函谷关的守关对老子十分尊敬 , 他认为老子如果就这样离开了 , 那将成为国家和历史的一个损失 , 在他的坚持下 , 老子用几天的时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书留了下来 。 这本书 , 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
交出《道德经》后 , 老子立刻离开了函谷关 , 守关也遵守承诺没再阻拦 , 此后 , 老子的去向成迷 , 历史学家们至今也没能确定老子离开函谷关后都去过哪里 , 最终又留在了哪里 。 不过对于老子留下的这本书 , 很多专家和学者们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渊默”之中蕴含的道法自然和无心、无为的道之内涵
“道”的本质 , 其实一开始就是指天体运行轨迹和人事的法则而已 , 不过随着老子提出了对“道”的不完全阐述和后人的不断研究 , “道”的内涵也在不断增加和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