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对话90后文物修复师:让青铜器重获新生 五年“复活”三百件文物

【 器物|对话90后文物修复师:让青铜器重获新生 五年“复活”三百件文物】日复一日的细致擦拭,年复一年的精心修复,只为让“沉睡”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在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有一群90后“文物修复师”,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器物|对话90后文物修复师:让青铜器重获新生 五年“复活”三百件文物
文章插图

在文物修复保护中心,采访人员见到了穿戴着白大褂,白口罩,在手术灯的白光下,为青铜器补色的张鸣峻……吃透青铜器修复技术“我今年28岁了,目前主要是做青铜器和竹木漆器的文物修复工作。”和一般人印象中的“文物修复师”不同,张鸣峻是位不折不扣的90后,“我在大学学的不是文物相关的专业,学的是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环境的。毕业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吧,就来到考古所上班了。”张鸣峻调侃着称自己属于是半路出家,为了更好地学习修复文物,除了恶补书本知识外,他天天拿着笔记本跟在老师后面,将老师教授的知识都一点点认真做好记录……
器物|对话90后文物修复师:让青铜器重获新生 五年“复活”三百件文物
文章插图

“我从16年开始做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有5年了,修复了差不多有300多件文物。起初就是因为新奇,之前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觉得修复文物很有意思,但肯定没有电视里讲的那么简单,感觉是个很有难度的工作,当自己真正的做了这份工作就发现,保护文物修复文物越干越喜欢。5年了,对青铜器修复的爱只增不减。”张鸣峻说,刚参加工作时,非常胆怯,总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把文物弄坏,都不敢去触碰,后面慢慢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才敢慢慢去接触文物……
器物|对话90后文物修复师:让青铜器重获新生 五年“复活”三百件文物
文章插图

“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修复室的窗户进行通风,因为修复文物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修复试剂,气味会比较大。”张鸣峻告诉采访人员,修复文物好比整形外科,是极细致复杂的活计,做这份工作需要极高的耐心。青铜器刚刚到达修复师手中时,都是沾满出土时裹挟的附着物的,然而这些青铜器往往已被掩埋数千年,十分脆弱,有的被挤压变形,有的破碎不堪。“不要认为青铜器一定是硬的,往往他们矿化都十分严重,碰一下都会变成粉末。”因此,严密的“体检”必不可少。文物修复师们首先要用现代仪器为青铜器取样检测,决定接下来的处理方案。青春的匠心唤醒古老文物“青铜器修复最难得一步就是整形。时代不同,铜质也不同,整形起来难度会相差很大,非常害怕在整形过程中,听到铜质破裂的声音。”张鸣峻说,根据文献资料和器物本体,修复师们将研究判断器物原状,并根据修复的目的进行适当处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修复都会把器物修补到天衣无缝,文物修复主要分为考古性修复、陈列性修复和商业性修复。考古性修复一般只需清理器物表面,便于考古学研究即可。博物馆展品则要接受陈列性修复,在设计、结构、材料、形制、色调等方面恢复其历史原状的同时,保持被修复的部分的可识别性,使参观者可以分别文物出土时的状态与修复的痕迹。
器物|对话90后文物修复师:让青铜器重获新生 五年“复活”三百件文物
文章插图

“将一堆青铜器碎片最终修复成一件有立体感的簋,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张鸣峻说,当时接到的任务是去修复一件青铜器,到手时,就是一堆碎片,碎渣,自己也不知道它原本是个什么。但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一点点将这些碎渣整形、拼接,慢慢做起1/3,再慢慢拼接到2/3,那种成就感是油然而生的,当自己站在展柜前看到自己修复的青铜器,非常非常自豪和荣耀。文物修复,修的是文物,更是让文明通过文物这一载体长长久久地绵延下去,使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些历史的一手资料。“如果不能确定它原来是什么样,我们是不会贸然修复的。”张鸣峻介绍,文物修复并不是把文物都修复好,有时也会去保持文物本身的样子,如果需要也会根据本体,1:1复制一个相同的大小的以供研究。同时文物修复也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修复的过程中,化学、物理、美术知识缺一不可。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极大耐心才是修复师们共有的特质。“有时候碰上一件不好修复的文物,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脑子里也全是它,会有很多种预案,到家后也会马上上网查阅资料看自己想的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