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闫红说|宝钗看透无常,黛玉却想在无常里追求永恒( 二 )


薛宝钗|闫红说|宝钗看透无常,黛玉却想在无常里追求永恒
本文图片

薛宝钗|闫红说|宝钗看透无常,黛玉却想在无常里追求永恒
本文图片

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荣显与顺利?只因世事无常 , 习惯了荣显 , 就会难堪落寞 , 习惯了顺利 , 就不能承受拂逆 , 别说你能随遇而安 , 也许只是因为你活得太浅 。
宝钗时时练习 , 时时警醒 。 她过生日 , 点了一出《闹山门》 , 宝玉嫌太热闹 。 宝钗说:“要说这一出‘热闹’ , 你更不知戏了 。 ”她随口念出一支《寄生草》 , 里面分明有大寂寞的句子:
漫揾英雄泪 , 相离处士家 。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被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打动 , 后来受了黛玉和湘云的气 , 委屈地冲着可能听不懂的袭人喊:“她们有‘大家彼此’ , 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自以为是悟了 。
还写了个偈子:“你证我证 , 心证意证 。 是无有证 , 斯可云证 。 无可足证 , 是立足境 。 ”
这是一个“富贵闲人”“无事忙”的反省 , 他成天忙忙叨叨 , 想要很多的爱 , 很多爱的印证 。 却发现无须验证时 , 才能真正印证 , 也才得立足之境 。
这些话很寻常 , 人人都会说 , 少年宝玉不过是因了和黛玉湘云的一点纷争而有此感受 , 要过许多年之后 , 他才能知道 , 这几句话里 , 是一场深痛 。
能够“证” , 还是好的 , 说明岁月太平 , 尚有余力东突西奔 。 等到永失所爱 , 对自己说:“无可足证 , 是立足境”时 , 已是无尽挣扎后的防守 。
而宝钗 , 在所有的事情都没发生之前 , 已经是防守的姿态 。 一句“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说给宝玉听 , 也说给自己听 。 宝玉喜散不喜聚 , 黛玉喜聚不喜散 , 宝钗则是一直练习着 , 在相聚时习惯别离 , 平静地面对各种变故 。
黛玉呢 , 她和宝钗一样 , 早早地看透了无常 , 她对宝玉说 , :“‘无可云证 , 是立足境’固然好了 , 只是据我看 , 还未尽善 。 我再续两句在后 。 ”她续的这两句是:“无立足境 , 是方干净 。 ”宝钗说这两句 , 到了“本来无一物 , 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
没错 , “无可云证 , 是立足境”还是在赌气 , 到了“无立足境 , 是方干净”才把自己解散 。 宝玉总以美好的人与事 , 作为自己的立足境 , 但这些并不是人生标配 , 这个道理虽然残酷 , 却能够安慰他注定一无所有的未来 。
但黛玉与宝钗又不同 , 她看过一场场死亡 , 自己身体也不太好 , 知道世事无常 , 花会败 , 人会散 , 但她偏要在浓云密雾里寻求一点光亮 , 即使人人都是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 , 一次次努力推上去 , 那石头一次次滚下来 , 但这个动作是有意义的 , 我们可以给人生赋予一点意义 。
爱 , 是她赋予这人生的意义 。
她住在竹影深深处 , 窗上却糊着银红色的软烟罗 , 案上是笔砚 , 书架上全是书 。 听上去也有点冷清 , 可是 , 某一回 , 黛玉和宝玉拌了嘴 , 生着气 , 还不忘回头提醒丫鬟:“看那大燕子回来 , 把帘子放下来 , 拿狮子倚住 。 ”看似闲淡的一笔 , 却有作者的用心良苦 , 可以想见林妹妹每天惦记檐下燕子来去的温存 , 而宝玉自己也是个爱跟天上的鸟、地上的鱼说话的主 , 咦 , 他居然没养个猫 。
香菱学诗 , 宝钗老调侃她 , 还笑湘云也魔疯了 。 虽然宝钗自己诗写得不差 , 有几次还抢了黛玉的风头 , 私下里未必没有用过功夫 , 但她不敢暴露自己的爱 , 或者说 , 她不敢面对自己的爱 , 只能居高临下地打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