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秦皇陵“神秘”的第19柄青铜剑,是超现代科技还是另有起因!

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船身形似螺,沉行还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身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其语之天地杉开之时了如亲睹。—《拾遗记》《拾遗记》是东晋王嘉写的一本关于古史的怪诞神话,书中多以杂录为主辅以志怪释意。此书中便有此关于秦始皇的论述,大体意思是指在深海处有一族民名曰“宛渠”,他们可以乘坐一艘像海螺一样的船来到秦国,这种船可以再海底航行而不进水,他们国家的人身长十丈(折合约23米)以鸟兽羽毛为衣,与始皇聊天地初开时景象好似亲眼目睹。现代|秦皇陵“神秘”的第19柄青铜剑,是超现代科技还是另有起因!
文章插图
其后文还有对其使用的能源以及日常度量的描述,从其中可判断此“宛渠”国人科技水平遥领现代,此文再当时定为玄幻不切之文,但如今看来并无不可置信之理。譬如遥远的“亚特兰蒂斯”文明中也有与其相近记载,而“论波舟”于近代早已实现。摒除怪力乱神之因素放眼皆可用科学释义,而关于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19把宝剑如今也很难以当时秦朝的科技水平解释,不置可否归为此“宛渠”人带来的超前科技。现代|秦皇陵“神秘”的第19柄青铜剑,是超现代科技还是另有起因!
文章插图
时间回到1994年,我国初次组织了对秦皇陵的挖掘工作,虽然历史印证了此次发掘因保护措施不当而损失了大量珍贵资料,但也因此而奠定了我国秦皇陵是世界八大奇迹的基础。此次挖掘所出土之物无不震撼当时的工作人员,同时刷新了他们对古代人民劳动力的认知。就在当时挖掘人员还没从千面秦俑的震惊走出来时,又一件事情拉紧了人们的神经。挖掘工作进行中发现了19名“背剑俑”,确切说应是18名,因为有一名人俑因地址变动已经倒地千年,背后的宝剑也被压成了折角。现代|秦皇陵“神秘”的第19柄青铜剑,是超现代科技还是另有起因!
文章插图
首先工作人员先对其他人俑进行了加固,之后将背剑分离保存,令人们惊奇的是这18把宝剑历经千年岁月装具早已腐朽,但铜剑本身仍寒光闪烁不锈不腐,统一制式为秦八棱剑,长度865mm,刃窄而狭长多为佩剑使用。佩剑与作战剑不同,作战秦剑为四棱宽面,剑距较佩剑更短,适合长时间拼杀,有不易折断的优点。而秦佩剑狭长锋利,背负或携于腰间更加美观,同时也是格斗剑,不用与多种并且碰撞所以狭长轻便,勿需担心损毁问题。现代|秦皇陵“神秘”的第19柄青铜剑,是超现代科技还是另有起因!
文章插图
这19柄青铜剑重新清理后更令人惊奇的是2000年光景,寻常青铜在地下常埋,即使不锈蚀也会在表面产生氧化层与赘生物如今恐怕早已粉成一根烧火棍了。这铜剑不仅没有腐蚀痕迹更是锋利无比,可以一下割开18张叠纸。其棱面误差均不超1mm,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历经了2000年土埋之后的宝剑,随后科研人员发现能保持其材质千年不腐的原因是表面镀了一层金属“铬”,这层铬膜的厚度仅有A4纸的1/10,也就是0.6μm。现代|秦皇陵“神秘”的第19柄青铜剑,是超现代科技还是另有起因!
文章插图
铬是人类在1797年才发现的,1937年被德国率先用在了金属防锈方面,但被美国在1950年抢先注册了专利。不过这种技术却又在2000年前的秦剑上得到了应用。但是这“铬”是秦人如何找到的呢,又是如何知道其可以防锈并且拥有如此之高的“镀膜”技术呢?最难解决的就是熔点问题,秦时的冶铜技术最高温度为800-1000℃,而铬的熔点是1970℃,秦人是不可能拥有能将炭火升至近2000度的冶炼技术的,如果真有此技术恐怕早就进入了钢铁时代。现代|秦皇陵“神秘”的第19柄青铜剑,是超现代科技还是另有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