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作者:朱虹 张雷
远近|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文章图片

陶渊明(365年—427年) , 又名潜 , 江西省九江市人 。 陶渊明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间 , 即东晋末年至南朝初期 , 他是中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和思想家 , 《桃花源记》是其最伟大的作品 。
桃花源是陶渊明以《桃花源记》诗文相参的形式讲述的故事里的一个地方 , 谁也讲不清楚桃花源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魅力 , 吸引古今中外的人们苦苦追寻了1000多年 。 明明人们都知道桃花源里没有黄金宝藏 , 没有长生秘诀 , 没有绝代佳人 , 也没有刺激世俗欲望的任何元素 , 但是人们对桃花源的向往却从来没有减淡过 。 不论是盛世还是乱世 , 是统一还是分裂 , 人生得意还是失意 , 桃花源都具有永远的吸引力 。
《桃花源记》不到400个字 ,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 成为世界文学名篇 。 最早因为它收录于《搜神后记》 , 人们将它作为神奇志怪的故事来读 , 又因它的文辞优美 , 风格自然 , 被人当作不可多得的散文来欣赏 。 近代从梁启超开始 , 以西方文论的观点将它作为小说的滥觞之作 , 对后来的《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清代小说影响深厚 。 有人认为它是纯虚构的创作 , 有人认为它是基于实有其事的纪实文学 。 有人认为桃花源是神仙故事 , 荒唐传奇 , 有人认为它是陶渊明寄寓抱负的理想国“乌托邦” , 还有人相信一定有这个地方 , 并言之凿凿它在某郡某地 , 其中有人说它在南方 , 又有人说在北方……桃花源似有还无 , 亦真亦幻 , 时间流转不仅无损于它的魅力 , 反而让它更为神秘 , 让更多人为它魂牵梦绕 , 对它孜孜以求 。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千古美文 。
晋太元中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 。 忽逢桃花林 , 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 , 山有小口 ,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 , 从口入 。 初极狭 , 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其中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 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 , 乃大惊 , 问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 村中闻有此人 , 咸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皆叹惋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 停数日 , 辞去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
既出 , 得其船 , 便扶向路 , 处处志之 。 及郡下 , 诣太守 , 说如此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寻向所志 , 遂迷 , 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 , 高尚士也 , 闻之 , 欣然规往 。 未果 , 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
《桃花源记》被认为是陶渊明晚年思想成熟的作品 , 他以炉火纯青的笔力 , 一贯自然的风格 , 讲述了一个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 。 这个故事里没有神仙志怪 , 也没有道教的洞天福地 , 渔人也不曾因为这段奇遇而获得仙缘、长寿、异宝 , 或者就此发迹 。 主人公连名字也没有 , 甚至他的籍贯武陵是郡是县是乡是村 , 都没有讲清楚 。 一个平平无奇的渔人 , 也不知道多大年纪 , 什么长相 , 性格如何 , 唯一确定的是职业“渔人”和年代“晋太元中” 。 太元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 , 从公元376年到396年使用了21年 , 陶渊明正值青年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