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组|“××文学”缘何频频引发网络狂欢( 二 )


相比于网络流行语口头禅式的输出和传播,“××文学”具有更大的自我表达和延展空间。网友不止于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形式多样的模仿中进行多元化表达,而且往往会对“××文学”的基本特征、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模仿和延伸。如网友将“凡尔赛文学”解读为“漫不经心地做作、故作困扰地炫耀、欲拒还迎地责怪”“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在跟风玩转“凡学”体、“privilege文学”体等过程中,既有套用格式填空式的调侃,也有拍短视频表演式的诠释,更延伸出一系列的反讽。如“privilege文学”,其基本句式是:“既然提到了privilege,我就要说说我的高傲在哪儿……写到这里,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原是标榜优越感的“文学”梗,但在传播中逐渐衍生出“我喝酸奶不舔酸奶盖”“我全款买下了一杯17元的奶茶”这种带有戏谑、反讽情绪的内容。“××文学”的表达丰富多元,趣味性中带有对社会的针砭时弊,也从不同视角反映出多面的社会现实。
【 词组|“××文学”缘何频频引发网络狂欢】“××文学”相关话题讨论到最后,谁造的梗,梗是何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网友找到了一个新颖的表达方式和情绪宣泄出口。
热梗无孔不入可能会侵蚀语言系统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争议早已有之,有人担心不规范的流行词语会对语言造成污染,侵蚀年轻人的语言系统。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一些孩子的作文中出现了诸如“鸭梨山大”“奥力给”“886”“3Q”等混乱用词情况,说话也常常带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词汇,引发社会关注。而“××文学”也出现了类似风险,有人对文学的认知竟然停留在“凡尔赛文学”“卑微文学”“丫头文学”“咯噔文学”,让人哭笑不得。
“××文学”作为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网络社交语言,具有易复制、易模仿性,无论是填空式造句还是拍同款短视频,几乎都是零门槛。网友基于相同的模因(文化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得到传递)复制、模仿、传播,相关话题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吐槽模板,狂欢造梗词组,“××文学”起到了活跃网络氛围,缓解焦虑情绪,畅通表达渠道的作用。然而,流量时代,网友的盲目跟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哗众取宠、低俗化的情况,文化热点带来的隐忧也值得重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同时拥有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个空间,微信聊天,刷视频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网言网语也广泛地影响到每一个人,现实语言生活与虚拟语言生活的边界被不断消解。对于泥沙俱下的网络流行语和“××文学”,我们不得不有所提防,尤其关乎年轻人和孩子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借“××文学”的吐槽模板玩梗自嘲,娱乐放松,甚至带有批判意识地对虚荣心、优越感、畸形恋爱观、过度矫情等不良现象进行抵制,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玩梗一旦越界,效仿虚荣,沉迷“××文学”体,甚至把网络热梗不加分辨地带进学习和生活,很可能会导致语言系统的混乱,现实与网络、书面与口语分不清界限。有网友说“如果禁止使用网言网语,我很可能不会说话了”并非危言耸听。
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快,常常猝不及防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文学”。网民在狂欢中有所宣泄,有所批判,有时也会上头,媒体、学校、家长要适时浇点冷水,做好引导。真正的文学艺术如美景般具有化人的力量,“××文学”既然以“文学”之名行于世,也当发挥其价值温暖人间。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4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