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谷雨丨1米55的母亲,两年花费35万,只为让孩子长到一米六

孩子|谷雨丨1米55的母亲,两年花费35万,只为让孩子长到一米六
本文图片

选择使用生长激素来长高 , 花费不低 。 有人做过一个夸张的比喻——拿一百元的钞票叠在一起 , 能叠多高 , 你的孩子就能“长得多高” 。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 , 孩子的身高就像是学习成绩之外的另一条赛道 , 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 “就连蛋糕店的服务员们都是一个比一个高 , 一个比一个好看 。 ”
撰文丨刘美粒 刘羿佟 编辑丨金赫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站在队首的孩子
医生在梦莹的肚皮上用黑笔画了两排小黑点 , 五个一组 。 按照那个位置 , 妈妈需要每日轮流在梦莹腹部的左右侧给她打针 。
电子注射器和生长激素被放在密封盒里 , 保存在2-8度的冰箱冷藏室 。 注射器的外形像一条小鱼 , 它的针头隐藏在内部 , 大概有一厘米长 , 头发丝那么细 。 对准肚皮垂直按下去 , 屏幕上会显示剂量 , 听到滴滴声的时候迅速拔走 ,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三四十秒 。
梦莹今年8岁了 , 是班上最矮的几个小朋友之一 , 按照大小个儿站队 , 她排在班级队伍里的第四名 , 排在她前面的一二三名 , “都在打这个针” 。
这是她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二个年头 , 每天都要打针 。 妈妈王琳在武汉一所小学当老师 。 她的两个孩子中 , 梦莹是小的那个 。 在此之前 , 她一直担心女儿像自己一样 , 成年后因为身高而苦恼 。 她个子不高 , 不到155公分 , 丈夫也刚刚一米六出头 。 女儿的身高焦虑变得具体可感 , 是由于一张标准身高尺码表:梦莹比标准尺码矮了两厘米 。
关于身高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记忆 。 有的人高 , 有的人矮 , 这件事再正常不过了 。 即便有什么不同 , 那也是自然法则的不同 , 就像胖瘦、肤色的差别一样自然 。 只要不是因为疾病 , 生长激素缺乏 , 我们都能忍受 。 但自从人类的科技发展到可以干预身高之后 , 事情就变得不同了 , 如何让孩子长得更高 , 成了一件紧迫的事 。
在儿童医院 , 内分泌科、矮小门诊、儿童生长发育中心等等科室 , 一号难求 。 走入北京的一家儿童医院 , 到处都可以看到 , 诊室门口拥挤着的父亲 , 母亲 , 他们大多沉默着 , 眼神放空 。 诊室门口张贴“身高体重测量处”标识 。 孩子不安分地坐着 , 立着 。 漂亮的小男孩和小女孩 , 嘟嘟囔囔要回家 。 医生平静的脸 , 和蔼的笑容和手上翻阅的病例 。 那些关于身高的谈话 , 恳求和安慰 。 这些孩子排几个小时的队 , 就是为了等待医生宣布结论 , 是否要打针 , 在肚皮上 , 一年365天 , 每天一针 。
孩子|谷雨丨1米55的母亲,两年花费35万,只为让孩子长到一米六
本文图片
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诊室门外 刘羿佟供图
王琳托了几层关系 , 找到一家医院的“内部人士” , 才加上一个号 , “医院系统里只能挂30多个号 , 我们当天去现场开了个条子 。 我排到了快50号 , 后面竟然还有排的 。 ”那是两年前的一天 , 武汉的一家医院 , 她从中午一点半等到傍晚五点 , 才带女儿进了诊室 。
打针增高的理由有很多种 , 矮小症 , 性早熟 , 不想遭遇歧视、想让孩子鹤立鸡群 。 有的孩子并不缺乏生长激素 , 也在打针 ,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 , 孩子的身高就像是学习成绩之外的另一条赛道 , 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 “身高从来都不仅是个人的事情 , 它的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
一个选择给孩子打针的妈妈说 , 像北京这样竞争激烈的大城市 , 身高成了筛选机会的基本条件 , “就连蛋糕店的服务员们都是一个比一个高 , 一个比一个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