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子|陈介祺慧眼识货,四千两银子捡一个大漏,古玩界靠的是胆识和学识!

作者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不得转载
【 贩子|陈介祺慧眼识货,四千两银子捡一个大漏,古玩界靠的是胆识和学识!】贩子|陈介祺慧眼识货,四千两银子捡一个大漏,古玩界靠的是胆识和学识!
文章插图

陈介祺,山东潍县人,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字寿卿,号簠斋。任翰林院编修,加侍读学士,人称陈翰林。陈介祺生于嘉庆十八年,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十五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一直供职翰林院。他喜好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尤其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更是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在京城古玩圈的名气很大。他精于古玩鉴赏,自己也喜欢收藏,而且出手阔绰,所以琉璃厂一带的很多老板,都和他关系很好,特别是德宝斋掌柜李振卿。偶尔,他也应那些老板之邀,帮忙去掌眼(看货),顺便赚几个银子。这一天是咸丰二年七月初六,天气晴朗,是个做生意的好日子,陈介祺受邀来到德宝斋,这里除了掌柜李振卿,之外,还有几个京城古玩界的名家。他们的目光都注视着桌子上的那个物件。桌子上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铜鼎,铜鼎的式样也很普通,左右两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只是鼎腹内多了数百个阴刻的文字,正是那些文字,显示出此鼎的与众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送货到京城来的西安宝和轩老板苏亿年,敢狮子大张口,要价三千两。而一般的商周古鼎,其价不过五六百两。此前,苏亿年已经当着另外几个老板的面,把话给说了,他正是看中德宝斋这块百年老字号的牌子,才把鼎给直接送进来的。言外之意,要是德宝斋不敢下(买货),那只好找别家。这是对德宝斋赤裸裸的挑衅。德宝斋起家于乾隆初年,传到李振卿手上是第四代,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在京城琉璃厂西街的众多古董店铺之中,德宝斋的名气不算最大,但这百年老号的名头,可也小不到哪里去。上至亲王贝勒,下至七品翰林,不乏有德宝斋的常客,百年老号靠的不仅仅是店铺内的上等货色,当然还有一些生意上的手段。可是这样的手段,有时候却是一柄双刃剑。抢了别人的客源,自然就有了仇家。琉璃厂大街上下,有几家不将德宝斋恨得咬牙彻齿的呢?李振卿心里很清楚,这是一场针对德宝斋所做的局,他的目光在几位老板的身上扫过,或许苏亿年只是一个露脸的,干的是跑腿的活,真正的主角就在这几个人当中。古董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一个字,赌;赌的就是眼力和胆识,靠眼力和胆识吃饭。
贩子|陈介祺慧眼识货,四千两银子捡一个大漏,古玩界靠的是胆识和学识!
文章插图

按京城琉璃厂古董行内的不成文规矩,要是让苏亿年把鼎拿出门,明天德宝斋就得关门。陈介祺进门之后,瞄了一眼这阵势,知道大体是怎么回事了。看上去,这只不过是一件普通的铜鼎,可是,当陈介祺走近了些,看到铜鼎内的阴刻铭文时,眼珠子登时大了,眼中闪过一抹不可思议的神色,脸上也露出惊异的神色,但随即消失不见。他心中暗叫惭愧,差点被这玩意儿打了眼(看走眼)。这鼎内阴刻的文字,与他之前见过的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一样,而这样的文字,只有那一时期特定的青铜器物上才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字的编钟与其他器皿,他见过不少,但是有这么多字的鼎,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按行规,出价的人绝对不能古董的来历,可是今天的情况例外,他把送货人苏亿年拉到一边,低声问了几句。苏亿年也没有隐瞒,便把这古董的来历说了。原来这玩意出土之后,还沾着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