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一本滞销书|非“顶流”的原创文学,难道就是卖不出去?( 二 )


——《童年兽》
陆老师的语言让人过目难忘——细密 , 充满延展性 , 具体的生活实感流淌其中 , 逝去又不太遥远的旧时光 , 在文字中焕发生机 。
你可以从陆源的文字中看见舒尔茨、塞利纳、巴别尔(都是他喜欢的作家)的影子 , 但他已经将这些文学大师的语言内化、融汇 , 与自己的叙述天赋、驳杂的知识谱系和健旺的观察力结合在一起 , 成为他独有的风格——讽刺中夹杂些许怜悯 , 满不在乎又带点脆弱 。 这样的人物性格和叙述语调 , 谁不会被吸引?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故事 , 嘲讽又怜惜地道出自己和同伴、亲人的过去时光 , 以及包裹在日常生活里的痛苦和灾难(比如被权势者欺凌、侵犯) 。 这部篇幅不大的小说写作并不容易 , 甚至堪称艰巨 , 毕竟是一次自我暴露并直面童年创伤的过程 。 这种“自叙传”的写作范式在现代小说中比比皆是 , 但陆老师的出众之处在于他用一种自我嘲讽的视角去看待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 。 他的作品能够让人联想到黄信尧《大佛普拉斯》之类的电影——无论何种沉痛和愤怒 , 他都能用幽默、欢乐的方式说出来 。
|一家一本滞销书|非“顶流”的原创文学,难道就是卖不出去?
本文图片

《大佛普拉斯》
再往深一层看 , 这本书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讲述 , 也是时代的档案 , 书中的个体生活切面虽然微小 , 但能让人体会到时代的变幻给人的精神留下的烙印 。
小说里写到主人公陆小风(原型就是陆源自己)在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时 , 父亲没有让他反抗 , 也没有帮他出头 , 而是选择无视 , 让他忍耐 。 这对任何少年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 同时 , 父亲对主人公的围棋前途还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 很多年后 , 陆源理解了父辈这种做法和背后体现的人格 。 那些个体性人格 , 其实也是无数遭际堆叠而成的结果 。
作者陆源回忆道 , 他的父亲本来也充满才华 , 对自己很骄傲 ,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并不如他所愿 。 过去许多人 , 在地方、社区或自己的村庄是有名气的 , 但网络时代人们不再为身边人惊叹 , 因为网络上总有更厉害的人 , 他们随时可以“取代”身边的高人 。 这种比较磨损了许多个体的尊严与骄傲 , 正如网络正磨损着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一个个小共同体 。 “人”变成了抽象、遥远的东西 。 青春期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人 , 感受可能并不强烈 。 更年长的一辈人 , 则能了然并理解这种深刻的精神变化 。
其实这样的过度竞争早就开始 。 八零后、九零后中大多数人 , 谁没有被考试、竞争、个人成功话语压迫?我们的父母也受制于这些巨大的社会压力 , 所以才不断地逼迫我们寻求个人成功 , 寻求胜过其他人 。 80分都一般般 , 90分就是还可以 , 100分才算让人满意 。 我们的社会 , 就建筑在这样的逻辑之上 。
我个人认为 , 稍微夸张点说 , 陆老师的文字和他的为人最终让我发现 , 文学和小说写作 , 也可以实现(而且也应该实现)“见自己 , 见天地 , 见众生”的境界 。 这样的追求 , 不仅是作者的 , 也同样是读者的 。 读过之后有所共鸣固然好 , 但阅读若能不止步于强化自己的感受 , 借此开拓自己的身心 , 扩大自己的经验范围 , 了解从前未曾了解过的悲欢 , 才是当下最需要的 。
最后想附带说明一下作者给我自己带来的无可替代的收获:
除了陆源之外 , 我在其他当代中国小说家的作品中(60后、70后及更年轻的)几乎没有看到如此丰富、精确、生动、奇异的历史想象力 。 陆老师还写过以民国广西为背景的长篇《祖先的爱情》和一部将要出版的以民国时代西北地区为背景的小说集 。 关于20世纪早期的历史 , 陆源做过大量的文献工作 , 他从地方史的讲述中取材 , 但没有被事件和生活的细节淹没 。 他的作品以人物为叙事动力 。 其笔下的人物 , 不论怎样卑微、平凡、滑稽 , 都洋溢着“谋生”与“谋爱”的浪漫主义 , 焕发出生活的耀眼光芒 , 这大概就是陆源超越现实主义灰暗色调之处 。 假如你厌倦了“丧丧”的文学 , 应该去看一看他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