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猪|北方古象后代在非洲!云南大象北上,不是“回老家”( 二 )
小型菱齿象灭绝,或与食物匮乏相关。大象一天3/4的时间都在进食,成年亚洲象每天饮水160至220公斤,需200公斤左右食物,产生150公斤左右的粪便,每只大象平均需要10平方公里的草地。
春秋战国是北方环境遭较大破坏的时期:
一是人口迅速增加。春秋初,中原人口仅五百七十多万,加上游牧民,勉强一千万,到了后期,增长到两千万;战国初期,突破三千万,后期增长到四千万。
二是战争不断。春秋共400多次战争,战国又是200多次战争,后者次数虽少,规模却剧增,以秦赵的长平之战为例,双方在上党对峙3年,国力几被耗尽。
列强都在掠夺资源,大象也失去了生存空间。到汉代时,北方已无野生大象。
大象混成了江猪
汉武帝时,宫中设奇华殿,专养动物,有“巨象、师子(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养大象,是为装点太平。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白象行孕,垂鼻轔輑。”所谓“白象行孕”,即“伪作大白象”,就是用人扮演。汉代画像石中,有人身象首的图案,在当时,舞狮、舞龙、舞象是庆典标准用舞。可能是大象易驯化,后多用真象替代。象舞时,需把大象的头部涂成红色,即“白象朱首,鱼龙曼衍”。
大象受宠,原因有二:
一是古人不只是把大象看成动物,而且视为生态系统,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且古人有“比德思想”,即从万物身上发现道德,引为教训。节日用象舞,可视为一种提醒。
二是佛教传入中原,佛经常以狮子和“大象王”喻称诸佛,且有“白象入胎”说,即佛祖出生前,其母梦菩萨乘白象入右肋,白象被视为佛祖的化身。《华严经》称:“普贤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如象,故好象。”
两种传统汇合,大象的影响力陡升。三国时,为拉拢曹操,孙权曾赠送巨象,养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城郊)附近的毛象陂,曹冲称象的故事即从此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还有大象。据《酉阳杂俎》记:“龙象,六十岁骨方足。今荆地象,色黑两牙,江猪也。”形象如此不堪,应是体型较小的亚洲象。
大象的漱口水能治病?
唐代时,长江流域的大象也基本绝迹,宫廷仪式用大象,只能去岭南找。
一方面,“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大量北方人进入南方,即“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以致“江西、湖南,地称沃壤,所出常倍他州”,农业扩张,挤占了大象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对大象制品的消费增加。西魏以降,五品以上朝官需执象牙笏板,其中“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红,最堪作笏”,用牙笏成了身份象征,此习一直沿至明朝。
在民间,一些人误以为象牙能治病,唐代名医甄权在《药性论》中便认为象牙“甘,寒。清热镇凉,解毒生肌”,用它磨成粉,治疗疮毒、痔漏等。唐人迷信象能治病,以致周澄国上表唐朝,说诃伽国有一头四牙象,能“以水洗牙,饮之愈疾”,建议派兵去抢。
此外,唐人还有食象拔陋习,据《太平广记》载:“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偏堪作炙。”
大象勇猛,但有短板,就是怕狗吠,所以猎人们“裹粮登高树,构熊巢伺之。有群象过,则为犬声。悉举鼻吼叫,循守不复去。或经五六日,困倒。则下,潜刺杀之。耳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毙。胸前小横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没”。
不过,据《旧唐书》载:“贞元二年(786年)……希烈于唐州(今河南境内)得象一头,以为瑞应。”这只大象为何北上,而且跑得这么远,是一个谜。
- 王夫人@据说北方习俗是全家同睡一个炕,难道不尴尬吗?看看红楼梦怎么说
- 天津|【地评线】北方网评:看不清你的脸——致敬美丽的白衣天使
- 容颜|【地评线】北方网评:看不清你的脸——致敬美丽的白衣天使
- 自然文学#《北方有棵树》:围绕树的麦哲伦之旅
- 麦哲伦|《北方有棵树》:围绕树的麦哲伦之旅
- 小叶紫檀|仙作佛像木雕珍赏,巨材小叶紫檀雕刻,北方多闻天王
- 蔡玲!《书画南北方》一一《写意生活艺术组合》迎春中国画小品展
- 钻井@2个老祖宗留下的黑科技,南北方各埋一个,至今无一国能超越
- 南水北调|北方地区有一块钓鱼的处女地, 米级巨鱼常见, 但是却没有钓鱼人敢钓
- |钓鱼人的高潮:水葬与喂鱼,北方冬季钓鱼,被南方钓友称为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