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猪|北方古象后代在非洲!云南大象北上,不是“回老家”( 三 )
宋代官方鼓励杀野象
汉代宫廷即开始养大象,唐朝时则制度更完备。
据《唐六典》:“凡象日给槁六围。”就是每天给6捆干草,此外,“诸象日给稻菽各三斗、盐一升……象马骡牛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禾及青豆者,粟豆全断。若无青可饲,粟豆依旧给。其象至冬给羊皮及故毡衣”。
大象体型巨大,日常食物中乏盐,常因偷盐与人类冲突,唐人对此已有认识。大象体温高达38℃至39.5℃,散热惟艰,所以无体毛,特别怕冷,遇到下雪或结冰,便“皮温不匀,肢体末端发凉,感觉迟钝,全身战栗,四肢僵硬”,所以穿羊皮袄过冬。
唐代以后,宫廷养象成定例,重大仪式、节日庆典中常有大象的身影,但野生大象越来越少。
宋代北方长期不稳定,只好将重心放在南方,为发展农耕,政府鼓励民间猎象。
比如机刃法,大象一般原路进退,在象路上安置利刃,“苟中其要害,必死”。此外有陷阱法,大象体重大,一旦入坑,便无法爬出,只能等死。此外还有悬巨木法,在象路上设大木,将象砸死。还有残忍的象鞋法,近于捕兽夹子,但与大木相连,大象中招后,“负其痛,不能食,展转,谓之着鞋”,几天后,大象精疲力竭,众人再将其射杀。
因大规模捕猎大象,可耕地面积扩大,尤其是岭南地区,“自秦汉以前为蛮夷,自唐宋以后为神州”,但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野象渐绝,只剩云南少数地区还有野象。
老百姓为何喜欢大象
元明清三代,大象一般养在宫中。
马可·波罗说,忽必烈的象队有5000头大象。马可·波罗因张口即“百万”,时人讥为“马可百万”,《马可·波罗游记》是他在狱中讲给狱友鲁思梯谦,后者整理成文字。鲁思梯谦是小说家,因讲述亚瑟王故事成名。亚瑟王可能并无其人,《马可·波罗游记》中内容与亚瑟王传奇颇相似。
【 江猪|北方古象后代在非洲!云南大象北上,不是“回老家”】《马可·波罗游记》被多次转抄,早期版本达160余种,彼此相差甚大。揆诸情理,5000头大象实不可能。以每头大象日食200公斤计算,一年下来,消耗草料3.65亿公斤。
明代驯象不过几十头,驯象卫却有20146名士兵,且“在京象马牛房草料,昔止派河南、山东、并顺天等八府供给”。八府才能支持,如果是5000头大象,怎能养得起?乾隆时,养象仅39头,就因负担太重,下令藩属不得再进献大象。
虽然野象渐少,但老百姓对大象却普遍有好感。
传统建筑中,常有“象荷果盘”图案,果盘中多是象征长寿的桃、多子的石榴、多福的佛手瓜。大象图案多与狮子图案合用,“狮”通“世”。象背宝瓶,即太平,狮舞,即盛世,合称太平盛世。在佛教中,文殊乘狮,意为智慧,在佛祖左边;普贤乘象,意为吉祥,在佛祖右边。所以左狮右象是定式。
象鼻喜吸水,古代民间传说水即财,故大象图案有招财的含义。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难怪大家对云南大象北迁这么关注。
(本文多处引用学者李冀先生论文《先秦动物地理问题探索》中的观点,不一一列出。)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蔡辉
流程编辑:L021
- 王夫人@据说北方习俗是全家同睡一个炕,难道不尴尬吗?看看红楼梦怎么说
- 天津|【地评线】北方网评:看不清你的脸——致敬美丽的白衣天使
- 容颜|【地评线】北方网评:看不清你的脸——致敬美丽的白衣天使
- 自然文学#《北方有棵树》:围绕树的麦哲伦之旅
- 麦哲伦|《北方有棵树》:围绕树的麦哲伦之旅
- 小叶紫檀|仙作佛像木雕珍赏,巨材小叶紫檀雕刻,北方多闻天王
- 蔡玲!《书画南北方》一一《写意生活艺术组合》迎春中国画小品展
- 钻井@2个老祖宗留下的黑科技,南北方各埋一个,至今无一国能超越
- 南水北调|北方地区有一块钓鱼的处女地, 米级巨鱼常见, 但是却没有钓鱼人敢钓
- |钓鱼人的高潮:水葬与喂鱼,北方冬季钓鱼,被南方钓友称为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