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名人父母学习育儿智慧

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说,婴儿出生时如一张白纸 。父母不同的教育理念能在这张纸上绘出完全不同的图画 。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多位儿童心理专家,从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发现,他们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时的优秀品质和习惯 。
父母陪读完善人格
连续十几年蝉联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在商海打拼了大半辈子,爱读书是他的成功法宝之一 。小时候的一天,父亲领他来到李家的小书库,语重心长地说:“这是咱家几代人的书库,我和你伯父、叔叔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希望你能理解父亲带你来这里的意义 。”自此,读书成了李嘉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更令他难忘的是,父亲总陪他灯下夜读,随时答疑,这更加激发了李嘉诚读书的热情 。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尔纳尔德博士研究证实,父母在家多跟孩子说说话,睡前常给孩子读读书,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更有助孩子成年后找到好工作,获得幸福婚姻等 。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对此指出,由于书本语言素材丰富多彩,因而读书有助激发想象力 。英国国家文学联合会报告显示,孩子上学后,父母仍应坚持给他们读书、讲故事,对孩子的发展大有好处 。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告诉《生命时报》采访人员,喜爱读书的孩子更爱思考,将来学习能力更强,情绪更稳定,更能自我约束 。可以说,坚持陪孩子读书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之一,还能为整个家庭制造和睦融洽的气氛,促进亲子交流 。李君说,父母要与孩子一起读他们喜欢的书,共同探讨书中细节或评价主人公 。这样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而不是当成学习任务 。
物理学奠基人牛顿
耐心答疑锻炼思维
牛顿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小时候的牛顿喜欢提千百奇怪的问题,母亲总不厌其烦地回答 。后来,有人请教育儿经,母亲说:“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蕴藏着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做父母的只能做助燃剂,不能当水龙头 。对孩子的问题,一要耐心回答,二要力求正确回答 。”
现代父母很劳累,对孩子的问题,往往敷衍了事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指出,孩子的提问行为与思维发展联系紧密 。家长耐心解答问题,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注意力、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学习动机、社会交往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 。
李君建议,首先,即使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已经很累了,父母还是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不敷衍、不斥责 。其次,孩子喜欢问很多问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能转眼就忘了问过什么,父母要及时回答 。再次,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怕丢面子,要跟孩子一起看书或上网找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最后,回答问题时不妨用一两句简洁而概括的回答,加上肢体语言 。比如孩子问“风是什么”,父母可以拿出一本书,吹口气,告诉孩子让书页翻动的就是风,启发孩子进一步思考 。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
宽松引导激发创新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15岁就走上了漫画之路,动力则是父亲的宽容 。四五岁时,蔡志忠有一次趁父亲不在,溜进书房,拿起毛笔,在墙上画了个小人儿 。不久后,父亲给他买了块小黑板 。从这一刻起,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小世界 。正是父亲宽容而客观的态度给了嫩“芽”出土见“阳光”的机会 。
中国家长爱干预、控制孩子的思维和生活 。而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发现,爱发号施令的母亲容易限制孩子的创造性 。中国儿童中心去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创造力培养调查报告》也显示,没有家长陪伴组的儿童绘画创造力更高 。另有一项针对1.1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创造能力强的孩子大多出自气氛民主自由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