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字的聋字怎么写

1. 聋字组什么词 聋
(聋)
lóng
耳听不见声音:聋子 。耳聋 。发聋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 。亦作“振聋发聩”) 。


lóng
【动】
(形声 。从耳,龙声 。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同本义〖deaf;behardofhearing〗
聋,无闻也 。——《说文》
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庄子·逍遥游》
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又如:聋聩(耳聋或天生的聋子 。比喻愚昧无知,不明事理);聋昧(耳聋目盲);聋瞢(聋盲) 。又指聋子
【聋字的聋字怎么写】发瞽披聋 。——枚乘《七发》
愚昧;不明事理〖stupid〗
郑昭,宋聋 。——《左传·宣公十四年》
又如:聋言(比喻遮蔽,欺骗);聋俗(比喻愚昧无知的流俗,就如有耳而无闻);聋昧(比喻迟钝、愚昧无知) 。又指不明事理的人
一兴异论,群聋和之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
聋哑
lóngyǎ
〖deaf-mute〗大多为热病后遗,但有先天所致者 。大多先耳聋而致口哑
聋子
lóngzi
〖adeafperson〗耳聋的人
2. 聋字体是怎么形成的一个字体 聋字结构为何由龙和耳组成
“聋”是个形声字,它在现今发现的甲骨文中尚未出现,最早也只是在两汉的一些文献中见到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韩非子写的《解老》:“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 。”可见聋字的产生不迟于战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为什么要用龙的音、耳的形,来表示《说文》中的“无闻也”?这个命题似乎有些滑稽,或者说根本和玉龙搭不上边 。为什么古人要把有威严、宗教色彩浓烈的龙和耳朵合起来,以此表达听觉失灵的“聋”?是否古代人认为古代玉龙头上的突起物,不是耳朵只是角,所以才重听?
《左传·宣公十四年》:“郑昭,宋聋 。”社预注:“昭,明也,聋,暗也 。”《说文》又引申为“不明事理”,所以聋也用于政治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而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故将那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能分得清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
玉龙耳从有到无再重新出现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支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 。红山文化的玉猪首龙,也有一对大大的耳朵在脑袋两侧竖起 。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 。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玉龙的耳朵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对历代龙耳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这对我们的收藏一定大有裨益!
对龙形演变的研究可以发现,商前形龙,发展到战国与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无论形体怎么变,而龙的角、耳基本特征还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特征分析,基本分为三个时期: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耳龙角区别分明 。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从大量的玉龙佩中可以加深认识 。第三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 。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龙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它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