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声|有人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错误,建议改一个字,这有道理吗

古诗词中的韵味经常以事物的描写来展现,历史中著名的诗人,都曾借物来抒发感情,烘托自己的意愿或志向。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孤帆、长江来烘托孤独寂寞的情感和氛围。
猿声|有人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错误,建议改一个字,这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一首诗词或者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和志向。除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外,李白一生写过很多以物衬情的古诗,又比如这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读起来轻快愉悦。然而你可知,这首诗词,是大诗人生命中最后几年里为数不多的欢乐时光。天宝二年(743年),四十三岁的李白在翰林院给天子写闲诗。他整日跟随着唐玄宗,为他写些宫廷的陈词滥调。由于不得志向,于是整日饮酒放纵,最终被玄宗遣散回家。回家后,他在愤愤不平中也慢慢认清了现实。时光将他心里的倒刺和尖角磨平,但是没有磨平心中未酬的壮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了十三年,他都未再被玄宗召入宫。

猿声|有人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错误,建议改一个字,这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本想着在乱世中建立功业,但是李白又有些抗拒,因为唐玄宗可能甚至已经忘记一个叫“李白”的翰林。为了躲避战乱,他携家带口逃到了庐山闭门谢户。就在这时,一个机会主动找上了他。永王李璘的下属韦子春奉命来找寻李白,想请求李白出山帮助李璘完成大业。现在战争爆发,正是一展宏图、保家卫国的好时机。李白很快就心动了,即便他现在已经将近六十岁的高龄,但是一想到自己早已生锈的剑还有贯穿敌人胸膛的一天,他的心中又燃起建功立业的希望。

猿声|有人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错误,建议改一个字,这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可惜,这一场美梦终究是镜花水月。在唐王室内部,以永王李璘为首的党派和以太子李亨为首的党派间暗流涌动。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在玄宗还未去世的时候,就大逆不道自立为帝,唐玄宗对自己儿子感到愤怒,但是无计可施,因为李亨掌握了半数的军权。于是他派出自己另一位儿子李璘以及其他几位王室子弟,让他们分别领兵坐镇于太子的对立面,这样还可以稍微克制太子独断专权。永王李璘自然是玄宗这边的人,因为太子自立为帝,显然是不符合礼制的叛逆行为。玄宗令永王挥师南下,使他二人形成掣肘关系。太子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威胁永王,遭到永王的拒绝后便公开撕破了脸,表示要征讨逆贼永王。但事实上,永王从头到尾都没有生过反心,他只不过是自己父亲手里的一颗棋子。

猿声|有人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错误,建议改一个字,这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接到命令的各地官员、将领纷纷举起大旗,势必将反贼李璘缉拿。在争斗中,永王及其军队被全部杀害。唐玄宗已得知自己最后一点靠山也被摧毁,只好宣判对逆子永王的罪行,以此来承认太子政权的合法,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然而,李白也成了这次政权争夺中的牺牲品。他被永远冠上叛国逆贼的名号,打下牢狱。虽然之后曾被保释,但是其仕途、人生遭遇了灭顶之灾,再无复还的可能。在他被流放到夜郎的路上,曾写下无数的冤屈和哀愁。《早发白帝城》则是在乾元元年(758年),本遭流放的李白正欲到夜郎,途中经过白帝,忽然收到了赦免罪行的消息,欣喜之下作词一首。

猿声|有人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错误,建议改一个字,这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