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十面埋伏》来上海:男性反串虞姬,万把剪刀悬头顶( 二 )


|杨丽萍《十面埋伏》来上海:男性反串虞姬,万把剪刀悬头顶
本文图片

|杨丽萍《十面埋伏》来上海:男性反串虞姬,万把剪刀悬头顶
本文图片

《十面埋伏》剧照
最后一幕 , 战场上的人都赤条条在血泊里腾挪 , 死亡也唯美、浪漫起来 。 杨丽萍用红羽毛代替鲜血 , 一包羽毛好几公斤 , 一次要用好几包 , 十秒钟就要拿上台 , 演完还可以回收 。 这里也有“一地鸡毛”的典故 。
台上还用上了古老的剪纸 。 有个剪纸人坐在舞台一角 , 从头到尾都在埋头剪纸 , 最后被剪纸(物质)埋没 , 每个人都在作茧自缚 , 所谓剪不断理还乱 。
“十面埋伏 , 你埋伏着我 , 我又埋伏着你 , 最可怕的是来自内心的埋伏 。 ”杨丽萍认为 , 这部作品直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 而每个人身边都有刘邦、项羽、虞姬、韩信 , “越是黑暗 , 越要寻找光明 。 《十面埋伏》的主题并不限于中国人 , 人性里的善与恶 , 埋伏和恐惧 , 人类共通 。”
|杨丽萍《十面埋伏》来上海:男性反串虞姬,万把剪刀悬头顶
本文图片

|杨丽萍《十面埋伏》来上海:男性反串虞姬,万把剪刀悬头顶
本文图片

《十面埋伏》剧照
杨丽萍最早因为独舞走进观众视野 。 1986年 , 她创作了处女作《雀之灵》 , 一炮而红 , 后来又陆续创作《月光》《两棵树》 , 美丽的孔雀舞形象深入人心 。 2000年前后 , 她从台前转到幕后 , 开始创作大型舞蹈作品 , 一部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至今已经演了7000多场 。
“最早我可能就演个小傣族姑娘 , 像正开的花 , 寻找的是雨露阳光 。 那时编的舞也这样 , 全是风花雪月 , 女人像月亮一样皎洁 , 歌颂美好、阳光、月亮、孔雀 。 到了现在 , 我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消失 , 想得多 , 就用一部《十面埋伏》来实验 。 ”杨丽萍说 。
少数民族从骨子里就很时尚
舞蹈之外 , 人们也对杨丽萍独树一帜的装扮印象深刻 。 演出前的上海观众见面会上 , 她一身黑红花裙、一幅黑框眼镜 , 让人直呼“时尚” , 根本看不出年龄 。
“少数民族从骨子里就很时尚 , 我们会把‘破茧成蝶’绣到裙子上 , 白族的帽子上有月光、茶花、苍山的雪、洱海的风 , 只有把当地的文化织进服饰里 , 用当地的植物做染料 , 这种时尚才有意义 。 ”杨丽萍笑说 , 这些设计里有祖先的温度 , 让她觉得灵魂安宁 。
虽然孔雀公主的形象深入人心 , 然而也有人不理解 , 杨丽萍为什么要留那么长的指甲?她立马将手指一扣 , 演示起来:三个竖起的指甲代表孔雀的头冠 , 两个粘住的指甲代表孔雀的嘴 , 中间的镂空部分则是眼睛 , 很抽象 , 但又很形象 。
|杨丽萍《十面埋伏》来上海:男性反串虞姬,万把剪刀悬头顶
本文图片

杨丽萍在《十面埋伏》发布会现场
杨丽萍所在的白族和大自然联系紧密 , 而她所有的舞蹈形象 , 都来自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 。
“在我们家乡 , 你在娘胎里 , 你刚会走路 , 可能就会跳舞了 。 母亲插秧有插秧的歌舞 , 歌颂太阳给了我们光明 , 孩子生病了要戴面具跳驱魔舞……我没进过舞蹈学校 , 但我会观察蜻蜓点水 , 孔雀开屏 , 蚂蚁搬家……孔雀的羽毛为什么那么绚丽?因为它会在树林里找特殊的植物和果子吃 , 孔雀死的时候你也看不见它 , 它会找地方躲起来 。 ”
【|杨丽萍《十面埋伏》来上海:男性反串虞姬,万把剪刀悬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