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养怎么写

1. 什么是公民素养 公民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社会上的各种人群,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因此,公民素养应该是面向全体公民的一种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 。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的品质和道德,它包括公民的素质和修养 。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文化底蕴、奉献精神和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等等 。公民素养中的“素养”,是从英文Literacy翻译而来的,有人把它翻译为“素质” 。在英文中,Literacy的基本含义是能读会写,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文化” 。但在现代社会里“公民素养”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民主的知识 。二、彼此尊重与包容 。三、保持温和与理性 。四、服从多数尊重少数 。五、自治与自制 。六、参与公共事务 。简单概括为24个字:民主知识、尊重包容、温和理性、服从素养、自治自制、参与公事 。
一般来说,公民素养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指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进程中在态度知识能力方面与社会相适应并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 。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公民素养的标志 。因此,关注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对良好的公民素养形成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
2. 公民素养有关的作文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 。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 。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
分类
三类八种
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
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