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与组织怎么写( 三 )


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 。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
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 。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经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 。
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这节课教什么好呢?”语文教师常常感到困惑 。数学教师似乎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其它学科的教师似乎也不会提这样的问题 。
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句 。别小看这一问,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
一篇篇的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一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些甚至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的内容,变成了科学课、历史课等等别的什么课 。
对此,崔峦老师在《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一文中指出,《课程标准》在制定与修订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疏漏,就是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 。
这就使得我们一些教师以为一篇篇课文就是教学内容,教语文就是讲课文 。所以,我认为目前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来说,“教什么”的问题是第一位的 。
难怪一些专家直呼吁: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应该编得厚些,更厚些,具体些,再具体些,对每一课要教的内容作出具体的、明确的、保底的硬性规定,把内容与目标细化并落实到每一册、每一组、每一课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开始实施教学之前,也能像数理老师一样,胸中有数,十分清楚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粮”, 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我们种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浇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园”,才能避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才能革除“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课就是分析内容”的弊端 。(谈到内容分析,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表明加强语言习得、创新教学模式的决心 。)
事实上,语文课说白了就是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教什么,第二个维度是怎么教 。教什么涉及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问题,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法问题 。
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到现在为止还不尽如人意,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停留在经验思辨的层面上,所以教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才真正具有语文课程的特性和价值,我们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们依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语文吗?是语文课程吗?是语文内容而不光是“教材内容”? 我们在选择“教内容”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你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盲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了吗?那么,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个问题的探讨与学习我们都知道,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 。
【教法与组织怎么写】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则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