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故怎么写( 四 )


老家在我的记忆中是模糊的、贫穷的,每逢节日总见父亲从本不宽裕的工资中寄出一部份 。亲戚们大多以农耕为主,几乎没什么副业收入,弯弯曲曲的土路、成片的水稻田是我童年时的印象 。
第一次回老家时因为还小想法不多,吃点家乡特产成了最大愿望 。听父母介绍,老家最敬客的食物是大虾、肉丝和米粉干糯米圆子炒在一起,煮熟的虾成了大红,和洁白的汤圆米粉干缠在一起,再洒点小葱,红白绿让人垂涎欲滴 。
还有一种叫耱糍的糯米打糕,外层摊上鸡蛋在油里一煎,金黄香脆,还没出行就在咽口水了 。到达目的地已过中午,长辈们急忙为我准备午饭,端出来的正是我渴望的,我暗自窃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却不知那东西噎食,根本吃不多,我只得遗憾地放下筷子 。
按老家习俗,村里只要和你沾亲带故的都得请你吃饭,论辈份大半个村庄都是亲戚,开始几餐还能勉强应付,但家家户户千篇一律的饭菜,我吃厌了也吃怕了,只得请外婆出面一一推辞 。记得前二次回家,盘山公路直上云霄,长途汽车喘着粗气小心翼翼地在悬崖边爬行,一个接一个的弯道直转得人头晕眼花,下山的路又让人胆战心惊,抓住扶手眼睛不敢朝外看,晕车的人呕得翻江倒海,不晕的人也是咬紧牙关默默祈求,快快到啊快快到啊,提心吊胆好容易熬到县城,离我的老家还有半天的车程,早已错过了一天一班的班车,除了买好第二天的车票住进旅馆,你别无选择 。
转天一早登上长途车,下车的地点只是离老家较近的一个小镇,还得走几里的路到达我们认为最近的一个亲戚家 。艰难的回家之路啊,挡住了游子回故里的步伐,弟弟生在省城长在省城,几十年了,故乡在弟弟的脑海里完全是空白 。
高速公路的建成,故乡不再遥远 。从省城出发,我们只用了二个多小时就到了县城,只可惜家乡旧貌换新颜,父亲也不再认识回家的路,昔日的乡间小道都被新修的柏油路或水泥路代替,站在四通八达的岔路口,我们无所适从,只能请出老父亲用已不纯的家乡话问路,可笑的是当年的有些地名也已改变 。
我不由得心生内疚,故乡,我们真的冷落你太久了 。开一段路问一段路,到姑妈家已是中午的十二点,虽然开进村庄不再是柏油路和水泥路,但沙石路能通到家门口已让我们兴奋异常 。
父亲的姐妹和叔伯兄弟们早做好了饭菜等在门口,他们的晚辈们都在等待我们的到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群,不少青壮年是刚接到消息从外地专门赶回来,明天一早再赶回去上班的 。路途遥远,身体的劳累可想而知,对一个打工者来说,每天又能赚到多少钱?一来一去路费又该花多少?他们的真诚和热情让我泪湿,故乡,我们欠你的太多、太多 。
中饭在大姑妈家吃,还是家乡的习俗,除了长辈,女人是不上桌的,客人当然例外 。餐桌上大多是一些海鲜、肉类和蔬菜,瓶装酒、饮料都是城里见过的一些牌子,还用上了餐巾纸,以前那些最敬客的食物已不见踪影 。
路上我们曾戏言,如果有家养的土鸡,我们就带几只回家,城里人最稀罕这个了,但在屋前房后居然没有看到那些趾高气扬随处走动咯咯叫唤的鸡们,本来这是农村最普通的一景了,经询问才知道,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把责任田种好,把家管好,很难再有别的精力了,平时想吃点荤菜,也是上市场去买 。农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成千上万的务工者奔赴城市寻找人生的梦想,为城市建设付出了劳动和汗水的同时,也把城市的消费观和生活观带回了农村,他们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这些城里人应该感谢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