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

画家|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
本文图片

龚定庵在北京 , 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 , 有时苍然堕几榻前 , 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 , 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 , 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
方士庶在《天慵庵笔记》里说:“山川草木 , 造化自然 , 此实境也 。 因心造境 , 以手运心 , 此虚境也 。 虚而为实 , 是在笔墨有无间 。 ……故古人笔墨具见山苍树秀 , 水活石润 , 于天地之外 , 别构一种灵奇 。 即或率意挥洒 , 亦皆炼金成液 , 弃滓存精 , 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 ”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 本文的千言万语 , 也只是阐明此语 。
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斯境 , 一草一树、一丘一壑 , 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独辟 , 总非人间所有 。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 , 荣落在四时之外 。 将以尻轮神马 , 御泠风以游无穷 。 真所谓藐姑射之山 , 汾水之阳 , 尘垢秕糠 , 绰约冰雪 。 时俗龌龊 , 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 , 就是他独辟的灵境 , 创造的意象 , 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
画家|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
本文图片

明·董其昌《山水册》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 , 因关系的层次不同 , 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 , 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 , 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 , 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 , 追求智慧 , 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 , 冥合天人 , 而有宗教境界 。 功利境界主于利 , 伦理境界主于爱 , 政治境界主于权 , 学术境界主于真 , 宗教境界主于神 。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 ,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 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 , 创形象以为象征 ,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 这就是“艺术境界” 。 艺术境界主于美 。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 , 是无所谓美的 。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
画家|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
本文图片

清·石涛《云山图轴》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 , 代山川而立言 , 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 成就一个鸢飞鱼跃 , 活泼玲珑 , 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 (但在音乐和建筑 , 这时间中纯形式与空间中纯形式的艺术 , 却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 , 而舞蹈则又为综合时空的纯形式艺术 , 所以能为一切艺术的根本型态 , 这事后面再说到 。 )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 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鸣蜩绿暗 , 荷花落日红酣 。
三十六陂春水 , 白头相见江南 。
前三句全是写景 , 江南的艳丽的阳春 , 但着了末一句 , 全部景象遂笼罩上 , 啊 , 渗透进 , 一层无边的惆怅 , 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 , 情景交织 , 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