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书缶越王剑等一级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学研究版图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 为纪念中国著名的金石学大家容庚先生 , 深圳博物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莞城美术馆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容庚先生家属的支持下 , 于7月16日推出大型展览“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 , 展至10月24日 。
|栾书缶越王剑等一级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学研究版图
本文图片

【|栾书缶越王剑等一级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学研究版图】本次展览展出文物共207件 , 其中一级文物8件 , 如栾书缶、越王剑、昜鼎、仲叀( zhuān)父簋等 , 二级文物14件 , 如齐史疑觯、子系爵等 。 此外还有清代陈介祺藏青铜钟全形拓、黄士陵篆书《桃花源记》、吴大瀓篆书《陋室铭》《爱莲说》等 , 不仅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 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金石趣味 。
|栾书缶越王剑等一级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学研究版图
本文图片

容庚(1894-1983) , 字希白 , 号颂斋 , 广东东莞人 , 是著名古文字学家、收藏家、金石学者 。 他生于东莞 , 壮年游历北京 , 毕生致力于访古考古 , 研究古文字 , 收藏古器物 , 并和中国新兴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融为一体 。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学术 , 一面承袭了清代乾嘉学术的余荫 , 一面因西潮涌入形成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 , 成为中国史上又一个学术旺盛期 。 在这段历史激流中 ,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观念都面临着更新与挑战 。 传统金石学也面临这样的局面 。 梁启超称“金石学之在清代 , 又彪然成一科学也” , 被赋予“证经补史”之任的金石学 , 在经学逐渐消亡最终退出教育体制后 , 又该何去何从 , 成为当时众多优秀学者的探索方向 , 容庚即是其中之一 。
|栾书缶越王剑等一级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学研究版图
本文图片

从金石篆刻入门 , 以青铜器、古文字为研究中心 , 容庚依托他服务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等机构 , 改变了传统金石收藏中对藏品秘不示众或只在小圈子内流通的做法 , 而采用学术期刊、学会、出版社、编辑部等现代学术机构 , 不断进行金石学学术资源方面的整合 , 再将其公布于众 , 从而不断扩大金石学的影响 , 推动金石学向前发展 。 他不仅是一位淹博的学者 , 更是一位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期 , 为传统学问开辟新路的探索者 。
|栾书缶越王剑等一级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学研究版图
本文图片

“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展览包括了四个单元 , 分别为第一单元“家世传承” , 介绍了容庚家世及他在广东的经历 , 包括其舅父邓尔雅等对他金石学志向方面的影响 。 第二单元“燕都访古” , 首先展示了清代中期以来 , 朝野上下愈加兴盛的金石风气 , 金石学的影响不仅超出证经补史的考证学领域 , 对书法书风和视觉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 容庚才得以快速融入北平学术圈的核心 , 以金石、古文字、古器物研究为媒介 , 依托现代新式研究机构 , 如大学、学报、博物馆等建制 , 推动金石学向前发展 。 此单元以容庚收藏的青铜器为线索 , 介绍了容庚在北京的经历 , 包括就读北大国学门、受聘燕京大学、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等 。 第三单元“学术交游” , 通过历史照片和信札、书法等资料 , 介绍了容庚的学术交往 , 和他往来的学者群体 , 如罗振玉、王国维、李济、陈寅恪、傅斯年、陈垣、郭沫若等 , 基本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文学科领域的最高水平 , 和容庚有过交往的外国学者 , 如英国叶慈、日本滨田耕作、梅原末治等 , 也是当时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量级人物 。 第四单元“撰述成就” , 通过容庚撰述手稿、编纂的图录等 , 展示了容庚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特点以及当时的学术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