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文字怎么写

1. 壮族说壮语,但他们没有文字,那写字怎么写 这与广西成为中国领土长达2000年有关,壮族受汉族的强烈影响是在明、清,特别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在清朝仍然有禁止汉人进入壮族地区的禁例,处于以夷制夷的考量,对壮族的土地有一定的保护政策,如《钦定六部处分则例》 。
从清后期的白山土司志就可以看出当时壮族的大部分人是不会讲汉语的 。但清朝后期随着西方的影响加剧,清朝加强了近代化的进程,移风易俗成为清末、民国的政策,壮人中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增加,有一部分人已经丧失了说壮语的能力,尽管其所使用的西南官话仍有个别壮语残存 。
但现柳州、来宾、特别是河池、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壮族仍然使用壮语,壮族也不是没有文字,至少在唐代壮族先民就使用汉字六书构字法创造了方块壮字,壮语称为sawndip,一直在民间沿用至今,但只掌握在少数壮族知识分子手中,用于书写山歌、道经等用途 。但因为各地方言不同使用的文字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西里尔文字的壮文,在80年代改为拉丁字母的壮文,但因为广西政府没有推广普及这种壮文和标准壮语,因此这种文字也只是在少数人中使用 。
壮族在乡镇和城市居住的人都普遍使用双语,即壮语和汉语方言,主要有西南官话和粤语两种汉语方言,个别地方会讲客家话 。但农村只有3、40岁以下的人才会讲汉语,除了早就丧失壮语而转用汉语方言的地方外 。
壮族中掌握多种语言或方言的人很多,例如同时掌握壮语,普通话、西南官话、粤语的,如果临近有其他民族的,也有掌握其他民族语言的人 。如果会说汉语就等于是汉化的话,壮族城市人口中汉化的程度较高 。
2. 壮族有自己的文字吗 壮族有自己的文字 。
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统计大约为4800个 。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
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 。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 。
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 。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
扩展资料 方块壮字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成形阶段、流传阶段、盛行阶段 。1、萌芽阶段 方块壮字成形之前,壮族先民曾借用汉字来记录壮语,这对方块壮字的成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借用文字是方块壮字的雏形 。
据记载,这种雏形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 。2、成形阶段 经过语言学家长期研究、考评,大多认为方块壮字成形于唐代 。
但此时的方块壮字见于史籍的并不多,这就表明了方块壮字在唐代尚处于成形阶段,还未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 。3、流传阶段 方块壮字到了宋代,屡见于史籍 。
从诸史籍上看,宋代的方块壮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使用范围也日趋扩大,已经涉及投诉文书(牒)、案事讼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431343638状(诉)、票证凭据(券)、合同契文(约)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流行的区域也相当广泛,“桂林诸邑皆然”便可见一斑 。
4、盛行阶段 明清时期,方块壮字进入了盛行期 。出现许多以方块壮字撰文的长篇作品(包括歌谣、神话、谚语、楹联碑刻、经文药方、家谱地名等) 。
明清时期兴盛的壮族歌圩以及歌圩的世代相传,也促进了方块壮字的普及 。在歌圩盛行时期,壮族地区人人是歌手,同时,人人也识方块壮字,这就促进了方块壮字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