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德文|“腓特烈”与“弗里德里希”

这里要说的 , 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 。 据《辞海》第六版的解释 , 弗里德里希二世旧译“腓特烈二世” , 俗称“腓特烈大帝” 。
【学德文|“腓特烈”与“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与“腓特烈”这两个译名 , 作为学德文出身的我 , 当然主张用“弗里德里希” , 因为它符合德文Friedrich的发音 。 即使仅从中文看 , 也不难看出两个译名间差别的巨大 。 您初看到“弗里德里希”和“腓特烈”这两个名字 , 会认为是同一个人 , 还是两个人?其实 , Friedrich在德文中是一个用得很多的男性名字 , 恩格斯的全名就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一书 , 其中列出这个普鲁士国王的名字为弗里德里希二世 , 这个名字从《全集》第五卷就开始出现了 。 《全集》第五卷中文版出版于1958年 。 我体会 , 《辞海》说“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是旧译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一个客观事实——在中文文献里 , 一开始是将这个普鲁士国王写成“腓特烈二世” , 二是主张以后应将其译为“弗里德里希二世” 。
谁是使用“腓特烈”这个译名的第一人 , 还真要费一番查文献的功夫 。 且不说“腓特烈”这三个字的音与德文Friedrich相去甚远 , 即使用这个国王的英文名与中文译名对照也是毫无关系 。 至于说是否可能是意译 , 则更无从看出其中的端倪 。
然而 , “腓特烈二世”“弗里德里希二世”——同一个洋人的不同译名却长期并存 。 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刚才说了 , 《辞海》第六版采用的是“弗里德里希二世”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用的也是这一译法 。 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1992年版)则采用“腓特烈二世”的译法 。 《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以及《哈金森历史辞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用的也是“腓特烈二世”的译法 。 而由李长山等编著的《德国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则将其译为“弗里德里希二世” 。
在中文的外国史、德国史著作中 , 这两个译名也是交替出现 。 如《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姚宝著《德国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均采用“腓特烈二世”的译法 。 而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布劳巴赫等著《德意志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剑桥插图本德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等则译为“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自1740年即位 , 在位四十多年 。 在他的治下 , 对内实行“开明专制” , 整顿经济和司法 , 通过一系列战争扩大了疆土 , 大大提高了普鲁士在欧洲的地位 。 他在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 , 接纳来自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 。 他自幼爱好音乐、文学、哲学 。 他的音乐天分很高 , 喜欢演奏笛子 。 他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交往及言论已记载在许多哲学史著作中……
在德国 , 还把在那里推广种植土豆的功劳记在了他的头上:由于战争的需要 , 他于1746年起推动在普鲁士的领地上种植土豆 , 并下令农民种植 。 至于他个人的一些经历 , 则更成了一些作品所津津乐道的桥段: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王与弗里德里希二世同一年登上王位 , 在以后执政期间 , 彼此成了死对头 。 而在特蕾西亚出阁前 , 维也纳王室曾一度颇为认真地考虑过两个人的结合(男的大五岁)——所有这一切有关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事情都出现在历史、哲学、文学、影视作品中 , 而在翻译成中文的上述作品中 , 就会交替出现“弗里德里希二世”和“腓特烈二世”这两种不同的译名!这样的例子很多 , 就不一一列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