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琉璃不对儿

? 何顺昌
“琉璃不对儿 , 只玩一会儿 , 噗嚓掉地(地 , 在这里读dia) , 不说那话 。 ”这是我童年时代熟悉的歌谣 。
琉璃不对儿 , 空心、大肚、平底 , 用嘴一吹一吸 , 会发出“滴咚 , 滴咚”的响声 , 很是好玩 , 深受小孩子们的青睐 。 不足之处是易碎 , 歌谣里唱的就是这个意思 。
记得小的时候 , 逢年过节 , 或正月赶庙会 , 琉璃不对儿便在街头小巷出现了 , 和糖果鞭炮一样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 。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 只要听到“滴咚、滴咚”的响声 , 小孩们便会循声而去 , 把卖琉璃不对儿的小商贩围住 。 看着商贩嘴含小管 , 一吹一吸 , 薄薄的底儿就会一凸一凹地震动 , “滴咚、滴咚”的声音就会萦绕起来 。 这声音有魔力似的让小孩子们挪不动步子 , 拉着手挎着胳膊 , 非要缠着父母亲买一个 , 才肯乐滋滋地离开 。 有时候 , 琉璃不对儿拿到手才一会儿 , 高兴劲还没过呢 , 就噗嚓掉地 , 碎了 。 也应了“大都好物不坚牢 , 彩云易散琉璃脆”的诗句 。
长大后 , 离开学校走进军营 , 至今与故乡已分别30年余 。 随着岁月风雨带走的 , 不光是这日渐老去的容颜 , 还有那许多童年往事 , 也一并都留在了日月星辰的褶皱里 。
突然想起琉璃不对儿 , 缘于我正在看的余秋雨先生《霜冷长河》一书 。 书中有一篇《琉璃》的文章 , 讲的是台湾琉璃艺术家杨惠珊和她的琉璃世界 。 在品咂主人公精彩人生故事的同时 , 注意力一下集中到文章标题“琉璃”二字上 。 琉璃 , 琉璃不对儿 , 两个词语一下子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
此“琉璃” , 是彼“琉璃不对儿”吗?好奇促使我急忙上网寻找答案 , 首先搜索了“琉璃” 。
输入关键词 , 网上一股脑儿的介绍 。 琉璃 , 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 , 以水晶脱蜡铸造法高温烧结而成的艺术作品 。 琉璃 , 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 , 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宫专用 , 所以民间很是少见 。 看来此“琉璃” , 非彼“琉璃不对儿”也 。
【文章|琉璃不对儿】随着“琉璃不对儿”五个字出现 , 网上弹出的链条 , 一下全涌到眼前 。 原来 , 琉璃不对儿作为民间流传的手工艺品 , 相传十六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琉璃匠人房道修 , 从山东淄博带至河南鲁山县梁洼镇郎店村的手工艺品 , 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真是不查不知道 , 一查吓一跳 。 原来 , 琉璃不对儿 , 发源地就在我的家乡鲁山县 。 这令我既十分惭愧 , 又兴奋不已 。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地缘亲近感 , 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 。
刚好与战友裴庆春聊天 , 讲起此事 。 他告诉我 , 从琉璃匠人房道修拖家带口到郞店村落户 , 至今已传到第九代了 。 由于房家祖人勤俭持家 , 靠着祖传技艺 , 在这里盘火生炉 , 开始制作琉璃玩具 , 使其在鲁山发扬光大 , 进而闻名全国 。
战友告诉我 , 琉璃不对儿的发源地梁洼镇郎店村 ,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 , 现在已归平顶山市石龙区管辖 。 在绵延几百年的岁月里 , “琉璃不对儿”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玩具 , 具有浓郁汉族文化的色彩 , 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起成为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 集民俗民艺于一身的琉璃不对儿制作技艺 , 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话匣子打开后 , 战友就说个不停 。 他说虽然琉璃不对儿的名字里有“琉璃” , 但其制作的主要原料不是“琉璃” , 而是玻璃末 。 由于琉璃不对儿无法用机器大批量生产 , 只能靠手工 , 一次一个地制作 , 因此也难普及推广 。 战友还告诉我 , 现在郎店的民间艺人除了制作琉璃不对儿外 , 还能做出军号、茶具、烟具、室内装饰等多种造型 , 颜色也有亮黄色、灰褐色、紫红色、蓝色等五彩缤纷 , 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