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字在古代有哪些写法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
2. 【"吃"字在古代怎么写】 吃”的说法的本字是“吃”,《广韵》苦击切. “吃”可能来自於“?”(毄).”“?”,《广韵》苦击切:“攻也,《汉书》云‘攻苦?淡’”.“攻苦?淡”见於《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和《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今本皆作“攻苦食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裴骃《史记集解》:“徐广曰:攻,犹今人言击也.啖,一作淡.骃案:如淳曰:‘食无菜茹为啖.’”“攻”,《说文》:“击也”.毄,《说文》:“相击中也.”“攻苦?淡”里“攻”、“?”二字都表示饮食的行为,可能是由“击打”之义衍生而来.明代焦竑《俗书刊误》卷五“毄”下云:“《汉书》‘攻苦毄淡’,俗作‘吃’.杜诗‘楼头吃酒楼上卧’,皆当作‘毄’.”焦竑已认为“毄”即“吃”.“吃”另一个较早的用例是刘义庆《世说新语》:“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吃”表“吃东西”到唐代以后开始迅速发展,普遍使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都用“吃”. 也有人认为“吃”跟“啮”相关.啮,《集韵》倪结切,说有文噬也;又讫结切,噬也.中古之时,讫结切和苦击切祇有韵尾的不同,前者是 -t ,后者是 -k .《大唐新语》有则记录:“侯思止出自皂隶,言音不正,以告变授御史.时属断屠.思止谓同列曰:‘今断屠宰,(鸡云)圭(猪云)株(鱼云)虞(驴云平)缕,(俱云)居不得(吃云)诘. 空(吃)诘(米云)弭(麫)泥去.(如)儒何得不饥!’侍御崔献可笑之.思止以闻,则天怒谓献可曰:‘我知思止不识字,我已用之,卿何笑也?’献可俱以鸡猪之事对,则天大笑,释献可.”这个侯思止因为不识字,语音不正,混淆了许多区别,而遭人耻笑.他将“吃”读为“诘”,将 -k 尾混入了 -t 尾.吃,苦击切,中古本收 -k 尾,是个四等字;诘,去吉切,收 -t 尾,是个重纽四等字. 。